也曾有那么一个春心荡漾的夜晚,他们几乎有机会将关系推进一步。可想起他手机里一支支待收的鱼竿,纪忍冬还是怕了。

她宁愿做一条永不上钩的鱼。

后来的某一天,卢卡告诉她,他有女朋友了。

想着想着,纪忍冬上下眼皮打架。

“碰”一声巨响,木板墙外传来邻居回家关门的声音,挂钟的时针和分针在数字十二下方相遇。五分钟前,通往小区最后一班公交到站,五分钟后,未曾某面的邻居从实验室到家。两年来,日日准时,像个机器。

纪忍冬听见声响,安心入梦。

黑暗中,手机屏幕亮起两次。

第一条微信来自卢卡:「谢谢你救我,明天请你吃饭!」

第二条微信来自祝远山:「原来是历史系的才女姐姐,真是唐突了!请你做话剧女主角不是只是搭讪而已,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机会。」

第二天是工作日,早起出门兵荒马乱。手机的唯二作用是起床闹钟和看公交 app 赶公交车。昨夜的微信消息只在纪忍冬心里模模糊糊留了个影儿。

趁着在公交上摇摇晃晃的功夫,她给卢卡回了一句“不见不散”。至于另一条,她没功夫处理。

下了公交,她快步穿越碧草如茵的校园,路过几栋哥特式建筑,推开一扇有着两百年校史的厚重木门,爬上盘旋的楼梯。

历史系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纪忍冬穿过人群来到椭圆形长桌的一端坐定,熟练接好麦克风。她把长发高高扎成马尾,一件米色 Lululemon 西装内搭黑色背心,舒适又干练。

学术写作工作坊是学者们自发的写作交流平台,主持人由各领域学者轮流担任,自定主题,自由争论。纪忍冬作为本周的主持人,选定了主题为“脆弱的真相”。

“历史写作从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人类对自己来处的诚实探索。”纪忍冬把平板电脑抱在臂弯,一双狐狸眼从容扫过会议桌,“一直以来,对史学书写最大的误解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学历史就是在背书,另一种则是,搞历史的都是撒谎精。”

“难道不是吗?”有人提出质疑。

“在我看来,对历史学研究最贴切的比喻,是搞情报工作。”纪忍冬技术性停顿三秒。

看到在座各领域学者狐疑的表情后,她才心满意足开口,“搞历史和搞情报,都是在一大堆或真或假、或有用或没用的情报里面,挑出我们认为有用且真的材料。用这些材料互相印证,形成一条证据链,最终来还原出一件别人不知道发生过的事情。”

“连隔壁州种玉米的农民都知道,白宫发言人谎话连篇,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充耳不闻。历史上的政客向来如此,你们所做的,不过是把前人的谎话编织成新的谎话而已!”质疑者紧逼不让。

“谢谢你的质疑,学术需要在讨论中发展。”纪忍冬正了正腰板,身体笔直得像一艘待发火箭,“正是为了避免这类偏颇,才会出现乡村史、城市史、口述史、女性史等。”

“我相信这些互相驳斥的分支领域正在试图拼凑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带领我们不断接近那个不可能达到的真相。”

纪忍冬忽然歪头笑笑,一双酒窝盛着两盏毒酒,“请问,您还有什么疑问吗?”

坐在她旁边来自文化研究专业的奥德丽偷偷向她竖大拇指,“纪,做得好!”

今天的发言,纪忍冬是带着一股怨气讲的。因为早上查邮件时,她发现她申请的研究基金又双叒叕被拒了!

这份提案她打磨了三个月,系里的同学、教授都赞不绝口。可换来的是和躺在垃圾箱里的几十封邮件一样的陈词滥调:“感谢你对本基金的兴趣。经委员会讨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