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得那么不堪。
我不是不孝顺的女儿。
我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外地媳妇。
杜胜男明白了,当一个人开始指责你的时候,大概率就是你触犯到了他的利益,而不是你本身有错。
然而,可悲的是,她长到了三十多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因为她从小生活的环境,让她学会了“讨好”,她甚至是能从这种“讨好”中得到好处。
比如,她好好学习,成绩好,杜石磊“重男轻女”的想法就会被淡化,她就是想跟杜石磊证明养女儿不比养儿子差,杜石磊也确实会因为杜胜男的优秀而对她好一点,杜胜男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物质上的奖励。
与此同时,“讨好”和“奖励”形成了互相激励的逻辑链,使得杜胜男和杜石磊的关系呈螺旋般上升。而杜胜男却没有看到关系升温背后的代价,那就是牺牲了她的自主性,同时还提高杜石磊的胃口。
在长期的相处中,杜胜男为了得到“奖励”,便会把自己客体化,她和杜石磊关系越亲密,就意味着她客体化越严重,最终,过度客体化让杜胜男不堪重负,直至亲子关系崩溃。
最终,造就了现在的杜胜男。
她对杜石磊只有反抗和冷漠,然而她反抗的并不是杜石磊,只是为了保护脆弱的自己。
更可悲的是,杜胜男从不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只习得了这一种与男人相处的模式。
年轻的她把这种模式运用到与何意的相处中,她牺牲付出,她默默忍受,换取婚姻的平稳,以至于最后婚姻关系也像她的亲子关系一样崩溃。
杜胜男最后的结论就是,她只有逃离亲子关系,逃离婚姻关系,才能得到灵魂的永宁。
她不要任何人对她有任何期待,这样,她就不用讨好任何人,她就不会被任何人评价。
她只想成为她自己。
“我不想成为什么,我已经是我了。”杜胜男回答道,“是你们总定义我,你们先是自顾自地说我是谁,发现我不是你们认为的谁,又问我要成为谁?我不成为谁,何意,我已经是我了。”
我不成为更好的我。
我也不会变成更坏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