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3)

街道上外观略显陈旧的汽车、到处跑的摩托,街边某处用木棍支起的帐篷的小型的集市,以及搭着脚手架正在建设的楼房,忽略掉人们黑色的皮肤,让顾晓帆觉得,这仿佛是穿越回童年家乡的小镇。但偏偏又难以忽略掉深肤色人种与自身的差异。车窗外的一切给顾晓帆造成一种现实与梦幻的冲突感。

喀麦隆因为文化多样性,和拥有几乎非洲所有地理特征而被成为“小非洲”。顾晓帆和医疗队的队友们即将要在这里工作生活一年的时间。

杉南援非医疗队来到喀麦隆的三十五人按照科室分成四个分队将去往四个地区的医院开展工作。

顾晓帆和其他8名医生在雅温得最边缘的一家医院。

这家医院的基建是我们国家早前援建的。领队带着顾晓帆他们七个人先和院长见面,第51批医援的领队是一名高大的男医生,是杉南某三甲医院的中医科副主任。他带着顾晓帆他们一行人在医院里熟悉环境,并同即将回国的第51批人员交接。

他们即将开展工作的这家医院,是一幢三层的楼房,整体规模看着非常像顾晓帆他们乡镇的乡镇卫生院。医院的各个科室楼道里都坐满了病人。

一层是中医科,病人非常多,尤其针灸、推拿、艾灸非常受本地人欢迎。顾晓帆他们同行的就有两位中医,一名是顾晓帆同院的中医科女医师樊丹阳,另一名是杉南医大附院中医针灸科杜立秋。此外还有妇产科、骨科、心内、普外各一名医生,他们将在这里共同度过一年的时光。

二层是手术室,对于顾晓帆他们外科医生来说,手术室是要常待的地方。水泥砌的洗手池,空旷的手术室。对顾晓帆他们来说无一造成冲击。

“我们再到外科病房看看。”领队的中医科医生说。

外科病房是两个门对门的大通间,每间摆放着十几张病床,旁边用木棍支撑做了输液架。有十个左右的病人在住院。

51批领队的男医生说:“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大家尽量克服困难。这边最忙的是中医科。这些年我们中医在这边很受欢迎,针灸、艾灸、推拿,之后你们就看到了, 每天中医科的队伍是排得最长的。很多部落的酋长都跟着一块儿排队。”大家想着那个画面,酋长前簇后拥也得站在科室门口排队的光景,不约而同都笑了。

“另外,病人外伤挺多的,这边道路状况不大好他们骑摩托容易有事故,另外附近的采石场也多,经常是内脏、骨伤的比较多。没有那么细分,大外科的手术,我们都做,骨科的只有一名骨科医生,我看你们这次是市医院的骨科医生来了。另外重点是妇产科也这边传染病比较多,母婴阻断也是极大的考验。不过雅温得有妇儿医院也是我国援建的,相对会分流一部分我们这边的病人……”

顾晓帆一边听着讲解,一边看着这里的医疗环境,确实艰苦。

医疗队有一名自己的厨师,配合当地的一名厨师给医院和医疗队做饭。

顾晓帆他们来时还带来了国内援助喀麦隆的大量药物。可以说无论是技术还是物质上都带提供了援助。

医生宿舍两人一间。顾晓帆恰好和中医师杜立秋分在同一个房间。

杜立秋带了一大箱方便面,顾晓帆听有经验的同事建议,也带了一箱。两人一进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方便面放在桌子上,莫名的喜感。

“哎,先别说其他,第一件事就是希望我可以适应这儿的饮食。”杜立秋三十多岁,说着从包里取出几个小包,递给顾晓帆:“这边潮湿,我来前带了点祛湿的茶饮,你泡着喝。”

“谢谢!”顾晓帆接过,仔细收起。

来到这里和在杉南一样,既要坐门诊也要上手术,顾晓帆每周一三五门诊,二四六手术。

直到顾晓帆真的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