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了在路上几个小时的头脑风暴,施竞宇正在闭目养神整理思路。
VGG 如此大动干戈,反向证明了林珠研究的巨大价值。
看来远比他想象中要值钱。
一开始,他只觉得这封邮件是普通的“专利钓鱼”,那都是那些活跃在商业世界阴影处的流氓们骗钱的手段。
这些专利流氓不生产、不研发,专门靠囤积专利打官司赚钱。
他们的运行模式是这样:首先从破产企业或个人手里低价囤积一些过时,或者权利范围写得很宽泛的专利,接着盯着市场上卖得好的产品或准备上市的公司,用这些专利起诉,靠打应诉成本和和解成本的价差来迫使对方破财免灾。
能诈一笔是一笔。
可是跟几个熟悉相关案例的律师和邹敏杰聊过之后,他才发现这个事情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对方觊觎的恐怕不是一次简单的赔偿,而是想要通过专利锁死朔方紫的核心基因。
如果得逞,整个中国利用朔方紫这个品种发展的葡萄酒、甚至相关生物技术的路都可能会被堵死。
一旦成了,相当于收割了林珠这么多年来坚持的研究成果,也同时撼动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根基。
哪怕只是冰山一角。
而且,施竞宇想,万一,只是说万一,如果自己未来真的想做国产酒的生意,那战略布局也必定会困难重重。
“西方巨头用专利武器打压中国科学家,企图掠夺国宝级葡萄基因资源。”
一个可以引发核弹级舆论的标题瞬间在施竞宇脑海中成型。
如果能操作得当,不仅能够帮林珠捍卫研究,还能让酒大师打一个更漂亮的翻身仗。
“叮咚”
“叮咚”
“叮咚”
置顶聊天框弹出红色气泡。
施竞宇点开,显示着林珠的长消息:
「宇总,刚收到 Path&Path 代表 VGG 发来的律师函。他们指控我关于朔方紫的研究涉嫌侵犯其专利,要求我 15 日内提供所有原始数据(包括未发表的相关研究)及未来计划,30 日内说明如何规避或准备赔偿。邮件已抄送北农。以下是我对这件事情的一些看法,总结在了文件里,想与你交流。」
施竞宇点开文档,格式规整得像一份学术报告。刚看完开头一句,嘴角就勾起了弧度。
性质与威胁:这是对科学研究的粗暴干涉和资源掠夺企图(类似“孟山都大豆案”)。如不反击,我的研究将被扼杀,朔方紫核心价值可能被窃取,我个人及学院将面临毁灭性法律和声誉风险。
核心科学价值(对你可能的益处):
VGG 的强烈反应,是国际顶级机构对“荧光”现象及其代表的朔方紫独特抗逆(抗旱、抗寒、抗病)机制的权威性背书。这证明了我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潜在应用前景(育种、功能成分开发),绝非小众兴趣。
施竞宇看到这里会心一笑,身体向后,闲适地靠进宽大的座椅里。
“开窍了?”他低语,声音里没有嘲弄,反而带着一种了然和一丝……难以言喻的熨帖。这个愣头青的科学家终于看到了他一直在强调的价值逻辑,并且用他听得懂的语言,精准地抛了回来。
这感觉,比签下一笔大单更让他神清气爽。
掌握此核心科技,等于掌握了一个被国际巨头认证的“金矿”。 它有望成为酒大师未来在国产酒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甚至生物技术领域的独特技术资产和谈判筹码。其价值远超你目前在朔方紫上的投入(救灾、矿场损失)。
“是么。” 施竞宇这次的声音拖长了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