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联盟存在的深层意义。
“这事儿你跟施竞宇商量了吗?”
“没商量,目前不准备商量。”
“你想绕过他?”
“也没刻意想,但觉得没必要什么事情都要和他绑定。”
在林珠看来,联盟的核心价值之一是成为酒大师平台之外对国产酒发展的助力。它所服务的是这个产业,不应该被商业利益裹挟,更不应该成为酒大师商业布局的延伸。
不仅是事业上,感情也是一样。
林珠不愿意和施竞宇处处捆绑。她承认她喜欢施竞宇。但“光明正大的恋人”这个标签,像一件漂亮却可能束缚手脚的礼服。她珍视这份感情,但更珍视自己独立行走的能力。
这份清醒源于对现实的认知:放眼国内,拥有她同等学术成就的科学家并不罕见,但能像她一样,将实验室里沉默的数据迅速地转化为市场货架上活色生香、引发热潮产品的,实属凤毛麟角。
这飞跃的关键跳板,是酒大师庞大的平台资源,更是施竞宇那双翻云覆雨、洞悉市场的商业手腕。
这让林珠感谢,同时提醒她时刻保持警惕。
不是不自信,而是她清醒意识到商业价值不等于人格平等。
最初的结合,根植于冰冷的“有用”。
她是他的学术挡箭牌,一块镀金的招牌。
如今的紧密纠缠,固然掺杂了个人情感,但核心驱动力,依然是更大、更复杂的“有用”。
她是他在国产酒领域对抗酒当家、开拓蓝海市场的核心武器,是“晚安酒”计划得以落地的灵魂人物。
但这种功利性的需要充满变数,让林珠无法安心。
她无法想象,当某天施竞宇在国产酒销售领域已无对手,当“风土盲盒”不再是战略必需品,他是否会像丢弃一件旧工具般,轻易将那些依赖这个渠道生存的小酒庄踢出局?那时的她,能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资源,为这些匠人另辟一条生路?她必须拥有在他掀桌子时,稳住桌角的能力。
两个人相爱,也有可能有一天不爱。
相爱是此刻的真实,不爱是未来的可能。她不能将理想的宏图,寄托在一个人变幻莫测的心意上。要把理想的地基建立在更加稳固的现实基础上才行。
挂掉电话,林珠打开了一封邮件。发件人是《中国葡萄酒评论》的资深记者。这是一封采访邀请函,主题是“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
林珠再三思索,决定回过去:
您好!
非常感谢贵刊的专访邀请,主题“本土品种从实验室论文到市场风潮的破局之路”非常有意义。
为使内容更聚焦深入,我冒昧建议将专访分为相对独立的两集:
第一集聚焦本土葡萄酒如何通过商业布局突破市场壁垒、建立连接、构建商业模式。从酒大师顾问/项目推动者角度,分享市场策略与挑战。
第二集回归科学家的视角深入探讨本土品种的发掘、特性研究、种植酿造技术等科研工作。强调基础研究对产业的核心支撑。
分集可更清晰、深入地呈现“破局”的市场面与科研面,更立体地展现相关角色,并满足不同读者兴趣。这有助于更完整诠释这一复杂过程。
期待您的意见。如需,可进一步讨论提纲细节。
再次感谢!
祝好!
林珠 谨上
??065
尼尼收到消息时正对着梳妆台上的几块眼影盘犯选择困难症。 今天约好要去赴林琛的约,原打算是推掉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她知道林琛在追求她,但那完全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如果不是在一次聚会上听他大吹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