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那么好骗的。

在他们乡下,二两银子就可以买头猪了。

“二叔,你说够不够,那是在京城又不是在我们县城。

三郎的同僚请他去吃饭,京城里最好的酒楼,一顿饭下来光是那瓶据说整个京城都很有名的酒都要十八两,吃完了之后三郎才知道价格的。

回来之后痛心疾首好几天,之后却是必须要回请,人情来往都是这样。

面子情总得顾上吧,结果一顿饭需要吃二十多两银子,我娘听了也跟着难受。

可这事却怪不了三郎,在京城当官应酬是难免的,爹娘只怪是自己没本事拖累了三郎。”

黎二郎絮絮叨叨说了许多,而且,他说的大部分都是真事。

却不是发生在黎三郎身上的。

黎三郎对未来的规划很明确,也对自己的身家有着自知之明,不存在什么抹不下面子的说法。

因为从一开始,他与人交往的时候就把立场摆出来了:

我是寒门子弟出身,家里穷,现在一家子都住在京城吃喝不易。

所以,家里面开了一家食铺勉强维持着一大家子的生活,也不会出去吃喝应酬什么的。

实在是,没钱!

却因为黎修平这样的态度,一开始就明刀明枪的表明了身份态度,倒是没有人因为他的出身嘲笑他。

反倒是寒门出身的黎状元,这样的真性情,在以清贵著称的翰林院赢得了许多人的好评。

黎二郎知道的,是别人的故事。

是在食铺里听别的客人聊天说起的八卦,因为许多人都知道这家食铺是黎状元的家人开的,有些是喜欢黎大嫂的厨艺想要品尝一番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