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颦颦气得拔下头上的簪子扔到地上,钻到被窝里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了起来。
*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肝完一章……
第52章 意义 知道这些,能考上状元?能做上官?
沈仲文最后还是如愿去了琼林宴, 琼林宴果然汇聚了许多大能,基本上当地有名的学士都去了,至于其中许多陌生面孔则是从京城远道而来的贵客们。
沈仲文兴致高昂, 为能参加这样的宴会而感到荣幸。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他在一众学子之中又见到了沈仲卿那臭小子的身影。
真是阴魂不散, 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好运气,竟也能出现在这宴席当中。
不过能与众多大学士和身份贵重的大人物同席而坐的机会难得, 沈仲文并没有把注意力多放在自家这位二弟身上。
他全神贯注地听着席间人慷慨激昂的辩论, 沈仲卿的状态也与他差不多。
这次的琼林宴直进行到太阳下山才落幕, 本地有幸参与其中的学子都有些意犹未尽。
对他们来讲, 能听到一些大学士对时政民事的独到见解, 就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今日这一遭, 很多人都觉得不虚此行。
沈仲文和沈仲卿同样是这样的想法,虽然席间他们一句都插不上嘴,但“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却完美地诠释了他们的心情。
直到回了家, 沈仲卿还在感慨中。
他今日算是知道,京中来的读书人,同他们府城的相比,胜在哪处了。
京都乃天子脚下,群英汇聚之地,对于朝堂风云变换和国内发生的新鲜事,京都之人往往是最先掌握第一手消息的。
这些书生每日除却读书,就是聚在一起大谈国事天下事,他们的眼界比府城的读书人要开阔许多, 言谈举止之间也更有自信。
所以沈仲卿在明白这一点之后, 才会一直惦记此事。
他感慨古代消息闭塞, 府城的人不如京城的人那般长目飞耳。
在对时事的敏感程度上,府城的读书人就输了京城的良多。
沈仲卿不禁想,要是府城的读书人也能有属于自己的消息获取渠道,那该多好啊。
因着这个想法,夜里他垂死病中惊坐起,眼睛在黑暗中亮得出奇。
也许是因为人在夜里的感情明显更丰富,更容易冲动或被感动,使得他忽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既然府城的人苦于消息不灵通,那他何不办一个类似于现代的报纸一样的刊物呢?
像现代报纸一样网罗各地的新鲜时事,然后整理成刊物发表出去,一定会让普通群众对国家大事更加了解。
这是惠国利民的好事啊!
干!必须干!
沈仲卿是想到什么就会去做的人,有了想法后他干脆起身点起油灯,彻夜起草了一份计划书。
他将自己准备出版的刊物,取名为“民生报”。
举国第一份报道国事民生的报纸,致力于让普罗大众更加关心家国大事。
第二日一早,他就出门为此事活动去了。
想要办成民生报,光靠他一个人是不可能的,他必须尽可能地笼络一些人才,人多了才能集思广益。并且他还要获得一些消息来源,所以急需扩充自己的人脉。
沈仲卿首先拜访了自己的好友,极力劝说他们加入,这明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想见的困难重重。一开始众人都有些犹豫,沈仲卿也是好一番陈明利弊,才说动了自己的好友们。
随后他们挨家挨户拜访了一些所知道的有才之士,其中还包括了琼林宴那批从京城来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