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廷鹤原本在庭院里与?堂兄说话,险些被?平安扑了个趔趄:“大师祖救我!”
沈廷鹤将平安挡在身后?问:“大过?年的,你撵他作甚?”
刚受到老师表扬的陈同学自?然不?会说,自?己笔耕不?辍写了那么多文章,都是受人蒙骗了。
便给了平安一个“等着瞧”的眼神。
回家的路上,平安死活不?进车厢,把?车夫撵下来,给他一串铜板让他叫车回家,自?己跳到车辕上赶车。
君子六艺,平安早就学会驾车了,只?是没想到这全景天窗的位置这么冷,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脸,熬到家时,鼻头眉毛冻得通红,幸而带了耳暖和棉帽,否则非把?耳朵冻掉不?可?。
马车驶进甜水胡同,在家门口堪堪停稳,来拜年的人们已经被陈老爷打发干净了,门房小厮和冬青出来迁马车,见?是安哥儿驾车,都有些意外。
平安跳下车辕撒腿跑路。
见?儿子这样“惨”,陈琰倒有点心疼了,不?过白写了两个月文章而已嘛,平安身边名师云集,为什么单单骗他作文章?说明还是有些孺慕之情在的。
陈大人就这样硬生生把自己劝明白了,还吩咐冬青把?炕生热,再弄个汤婆子去,不要直接给他捂手,缓一缓再给。
……
古人读书,讲究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顺序,春天正是下功夫的好时候。
沈廷鹤趁此时间,带他重读“五经”,将程朱的注述全部吃透,能做到随口引用,像说话一样简单。
过?了“四书五经”这一关,照理来说应该开始学习整篇八股的文写作,然后?成百篇的写作练习,再反复打磨修改,才有考中的希望。
可?沈廷鹤不?然,依然只?让他学破题,并在剩下的几个月里,带着他读“三?通”、“四史”、诸子百家、历代古文。
平安也不?着急,反正晚上做完功课,还有些时间研究他的“押题宝典”,因为觉得自?己偷偷在干坏事,每晚挑灯夜读的时候,都觉得特别有干劲。
到了四月初,陈琰上书请求依例荫一子入监肄业,皇帝自?然照准,平安便摇身一变,成了国子监的正式监生。
其实这两年,平安虽然很?少来国子监,但国子监里一直流传着他的传说。
当年被?博士们骂“不?如稚子”的那批监生还没全部毕业呢,听说这个“稚子”长大了一点点,就要来参加科试,利用监生身份获得在京考试的资格,挤占为数不?多的乡试名额,率性堂几个名列前茅的监生觉得天都塌了。
待到平安去国子监报到的那日,他们选出一个代表,去跟平安套近乎。
平安是自?来熟的性格,又没有其他荫监生那种官宦子弟高高在上的架子,谁来跟他聊天都能搭上两句话。
时人问读书人的学习进度,都是问:“文章可?曾成过?篇?”
正是在问能否写出整篇的八股文,是否具备应试的水平。
可?平安每每摇头回答:“不?曾成篇。”
众人不?禁疑惑,还有一个月时间科试,竟连八股文都写不?了整篇,还夸口要参加乡试?这是明摆着是重在参与?啊。
想来也是,十二三?岁年纪,也没正经上过?几年官学,整日陪着皇子皇孙读书,那皇家教?育又不?是用来应试的。
念及此,众人放下心来。
其实按照规定,即便是荫监生,入监后?也得在国子监读上两三?年书,通过?两次岁试才能参加科试,除非此人才学过?人,得到祭酒大人的亲自?举荐。
平安来到国子监第一天,就向?监丞递上申请参加科试的文书。
监丞来到敬一亭见?赵祭酒,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