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把老骨头已经受不住打击了。
吴向东现在已经不指望年底评先上先进大队了,就只希望能安安生生的过个好年。
“哎呀,吴爷爷,你想哪儿去了?是好消息,”苏染意识到可能是自己表情太过严肃,吓到了吴向东,便赶紧微笑着说道。
“啥好消息?”吴向东心里升起了一丝期待。
“今儿个我去县城了,吃饭的时候,听隔壁桌的人说,县教育局想出钱在咱们公社建小学,等学校的地址确定以后,才会把消息公布。”
吴向东一听顿时乐了。
光是南湾大队,就有五六十个孩子要上小学。
可离公社最近的小学也要三四公里。
每天天不亮,他们就得出发去学校上学。
直到天摸黑才背着书包结伴回来。
这一来一回就要花一两三个小时。
可为了上学,孩子们硬是坚持了下来。
“哎呀,这可是好事啊,”吴向东拍着手说道,“要是学校能建到咱们南湾大队,那就更好了。”
不过吴向东也只是说说,他有自知之明,南湾大队今年发生了许多大事,还都是不好的。
就算县教育局要选址,也不太可能选在南湾大队。
“谁说不是呢,”苏染笑呵呵地看着吴向东,“吴爷爷,我倒是有个办法,说不定还这能让人把学校建到这里。”
“啥办法?”
第一百零七章 做好准备
“县里之所以迟迟不建学校,原因肯定肯定不只有选址,像是确定下乡支教的老师和校长地人选,如何筹集资金都是他们考虑的因素。要是咱们能想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说不定还真有希望把学校建在咱们大队。”
吴向东听完,感觉精神好了大半。
“那怎么解决问题呢?”
直觉告诉他,苏染肯定有办法。
苏染想了想,说道:“比如说,咱们可以帮忙解决支教老师配偶的工作。或者出力帮忙盖学校,尽量表现出咱们大队的诚意。”
来乡下支教的老师很多都是年轻教师,有的刚结婚有家庭有孩子,正是缺钱的时候。
城里的生活再怎么难,也要比乡下好许多。
让他们舍弃城里的生活来乡下支教。如果开不出满意的条件,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嗯,只是这工作怎么解决呢?”吴向东挠了挠头,“咱们大队许多社员还没活干呢,再塞几个老师的配偶进来,估计又要有很多人不满了。再说了,他们是城里人,肯定也干不了乡下的农活,我给人家安排工作,他们能乐意嘛?”
乡下的活儿说白了,就是土坷垃里刨食。
要是能去城里吃商品粮,谁还会来乡下呢?
“吴爷爷,”苏染笑道,“你忘了,咱们大队可是有豆腐坊的。来年开春就又能干活了。到时候我再去拉几个订单,扩大豆腐的产量,再往作坊里塞几个人不成问题。”
吴向东点了点头。
在大队建学校本来就是好事,只要不损害社员们地利益,他们应该不会有意见。
只是苏染去拉订单就有点难了。
“这豆腐又不是主食,大家也不是顿顿都吃,哪可能再找来人买豆腐呢?”
“这是个问题,”苏染面色柔和,说道,“不过您也不用担心,我会想办法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
苏染这些日子在家没事干,织毛衣的时候也总是会忍不住思考豆腐坊的事儿。
今年豆腐坊赚了不少钱,几个月下来加起来有万把块了。
算是南湾大队的一大进项,只是这几万块钱除掉成本,等年底分到社员手里就没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