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人到了面前,她接过那把锄头,问村长:“您这把年纪了怎么还亲自下田?家里的儿孙一大把。”
村子哈哈大笑起来,满心愉悦,“儿孙多是没错,可干活利索的没几个,田里的事情还得我亲自看着才放心,马上就秋收了,这个时候马虎不得。”
说起秋收,洛媱也很高兴,今年收成很不错。
“今年秋收后,让村民们把粮食都存起来,不急着用钱的别卖。”洛媱预测,再过两年战事迭起,岭南这边也不太平。
到时候最先紧着起来的肯定是粮食。
村长虽然不知道这些,但他很信任陆大人,而且铜板哪有粮食实在。
在乡下地方,要买什么可以直接用粮食换。
万一遇到灾年,同等的铜板可买不回这些粮食了。
“大人放心,今年起,大家都不卖粮给外地人了,县衙要买粮的时候您派人来说一声,老朽亲自带人送粮食去县城。”
洛媱听着这信任的话,心情别提多舒畅了,这或许就是付出后得到回报的成就感吧。
第一百七十五章 杏花村
这个时候,牛场里忙碌的人还不少。
一群孩童背着背篓奔跑在草地上,背篓里装着刚割下来的嫩草。
“我家小黄长得最高最大,一定是因为我平时割的草最多。”
“才不是,我爷爷说了,我家小棕年纪更小,所以看起来小,等它长大肯定能超过你的小黄。”
村长笑着解释:“这些孩子每个人都认养了一头牛,平日里割草冲澡都是他们,很勤快。”
“那是非常能干了。”
村长嘴唇动了动,朝四周瞥了一眼,靠近洛媱身边问:“陆大人,草民跟您打听个事儿。”
“请说。”
“县城里开了两所学堂,听说只要年纪合适的孩子都能去读书,我家两个孙儿,一个六岁一个八岁,不知能否行个方便?”
因为读书这件事来找洛媱的人还真不少。
“按理说,当初招生时并未说明一定是县城户口才能上,只是杏花村离县城还有些距离,您孙儿每日往返怕是不方便吧?”
村长忙说:“这您不用担心,我都想好了,到时候我带两个孩子去城里赁个屋子住,每旬休息一日,休息日他们爹就能来接我们了。”
“您这样不觉得辛苦吗?”
“嗨,我劳碌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吗?现在有机会让他们读书识字,我不知有多高兴。
要不是家业都在这儿,我都动了举家搬迁到县城的念头了,到时候让几个儿子去厂里做工,工钱也不差。”
“农闲时,让他们去干几个月也不成问题,但土地才是你们的根本,万万不可丢弃了。”
工厂现在效益不错,工钱确实也很低,但她自己都是有今天没明天的人,不敢保证那些厂子能不能一直办下去。
这也是她当初把经营权转给楚家的原因之一,只要楚家不倒,这些产业想必能维持的时间更长一些。
“大人说的对,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只让孩子读个几年书,能学多少算多少,总比大字不识一个强。
我们这样的人家,也不指望他们出人头地,寒门难出举子,道理我们都懂的。”
大梁王朝的科举制度也是刚实行没多少年头,比起几百年后成熟的制度还不够完善。
洛媱慢慢了解到,以陆肇章的实力,本不该只得个同进士的排名,但在他前面的人,要么是高官之子,要么是权贵之后,可见也不是完全公平。
而在岭南,科举制度更是落后,朝廷派来的教谕丝毫没起到作用,三年一次的乡试也只是走个过场。
牛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