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支教真的言重了。其实梁数申请的项目不到两周,为了逃离得更久些,她申请了两期,就是四周,整整一个月。

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乡村教育志愿活动”。

离真正的支教还差得远,但这次的体验也让梁数发自内心非常敬佩扎根乡村的老师们!

本着逃离既定生活的目的,梁数快速选择了青海省的一个山区支教,其余的选择如内蒙古等也有项目,但她想去偏远地区,最好是信号不通,与世隔绝。

七月中旬教师放假后,当天梁数就出发了。

上飞机时,梁数发了条微信,专门圈了音音等几个亲密的朋友和家人可见。微信内容:“近期不在上海,出门支教,信号不佳,勿念。”

犹豫了很久,梁数把林旭也加在可见范围了,只是不知道他看不看得到。

上飞机的那一刻梁数突然释然,一切随缘吧,看不到也挺好。

她对他别无所求,只是不知他对她是否能做到合则聚不合则散。

~~~~~~

支教的生活五彩纷呈。这次和梁数一起来的还有5个学生,梁数自然而然成了带教老师。

这里的条件确实艰苦,青海省xx县xx乡的农村小学只有两个班级的学生,甚至没有食堂,小朋友们都是带饭上课。

教师的饭菜每一顿都是驻村干部给送的,同行的小老师们大多没有生活经验,不会烧饭做菜,幸好准备充分,带了很多榨菜、泡面,休息日去镇上或者县里采购一堆,各种零食的加成,使得每天的伙食也还能过得去,不亏待自己。

至于教学,每一天的感受都是:质疑老师,理解老师,成为老师。

梁数真正明白为人师的不易。

这短短二十多天,她真实感受到当下严重的教育差距,尤其是西部偏远山区的农村孩子们与别的同龄段的孩子的差距。

如今互联网已经如此普及,可是山区信号不佳,教学设备老旧,通常情况无法播放ppt,更不要说视频音频了,办公用的笔记本都是梁数们自己带去的,网络时有时无。

常有人说一个词,信息茧房,农村的孩子们已经不光是信息茧房,生活的所有维度都在茧房中。梁数所想改变但是真正能够改变的也只有一点点,竭尽所能多告诉他们一些人生道理,告诉他们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

梁数特地为他们备了一节一一正确看待数学。起初梁数还不知道怎么讲,只能找一些有趣的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上数学。

看同学们的反馈,效果还不错。

在上课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一些童年的现象,自己初高中的老师总是格外关注和喜欢班上聪明的学生,梁数的目光也常常黏在班级里那些听话优秀的同学身上,但是梁数不想放弃那些走得慢的同学。看到他们积极举手,看到他们变得自信,也真的很欣慰。

支教的时间过得飞快,在这里梁数看到了治愈的童年,乡村孩子的童年才是真正的童年!

原来放学后不是都要上补习班的,还可以爬树,摘蓝莓,在梯田里抓鱼,跟小伙伴玩游戏。

短短的几天里孩子们用田里现摘的花花草草给梁数做了花环,教她吹叶子,折蛐蛐,认昆虫认五谷杂粮……孩子们的田间知识是无穷的!

孩子们的真诚和纯粹的爱太治愈,也太可贵了。

在城市里无穷无尽的内卷中,梁数逐渐看不到自己辛苦工作的意义,只会觉得自己获得的资源太少,得到的反馈太少,但是在这里,他们传递知识分享世界给孩子们,孩子们精神富足,梁数觉得自己拥有的已经很多,她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幸福。

八月中的一天周末,休息日,梁数和其他小老师去镇上采购,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