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意思,只是嘿嘿的笑了笑。

之后,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政务,许道中便施施然的离开了。

晚上,有宫人禀告太子妃情太孙去用晚膳,朱瞻基原本的好心情被太子妃一句“和孙妙涵又闹什么脾气,两个人要好好相处”给弄没了,这一刻,朱瞻基只想让时间过得快一点,早些迎来自己心仪的太孙妃。

朱瞻基只得告诉亲娘,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孙妙涵好,等人养好了身子就把孙妙涵给放出来,才打消了太子妃准备当场就让朱瞻基解除禁足令的心思。

第27章 劝解 看在胡善祥近日学规矩还……

看在胡善祥近日学规矩还算肯下狠心, 勤勤恳恳的份上,胡善围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任由胡善祥私底下偶尔做下小动作只要无伤大雅便罢,只还是交代胡善祥小心着些, 虽说汉王已经把她的名字和八字报到了钦天监, 可到底也不一定保险, 毕竟不但汉王那里举荐的有人, 赵王那里可是也推举了手下一名赵姓的秀女呢。

哪怕有了太孙的保证, 在圣旨没有下达之前,太孙妃也不一定就板上钉钉的是归属胡善祥。

胡善围的告诫, 胡善祥铭记在心,自然就小心翼翼了些。

好在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 让所有人的耳目不由自主的聚集在了朝堂之上, 无暇顾及后宫。

郑和回朝了。

郑和, 原名马和, 小名三宝, 也被叫做三保。自幼时便跟在还是燕王的皇帝身边伺候, 后来燕王起兵靖难的时候,郑和任右军前锋, 为其冲锋陷阵、奋不顾身。后来任内宫监太监、市舶司总监事、远洋宝船船队指挥使,率领船队远渡重洋, 历经波折,大明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可是个后世家喻户晓的名字,无论是现代还是相对于永乐年间来说。

对方属实是胡善祥的偶像,只可惜这是个只可远观的类型。对方深受皇恩,无论是太子、汉王和赵王对郑和都是客客气气的,胡善祥和对方也没有半点交情,哪怕知道有个可以帮自己被黑锅的太孙在, 但是如果冒着被皇帝发现自己故意接近郑和的意图,想想到时候自己的下场,胡善祥只能继续远观,还是小命更重要些吧。

因而,明知道郑和下西洋可能会带回的那些玉米、土豆、红薯等高产粮食,胡善祥只能绝望地伸出尔康手,暗暗安慰自己:没关系,这不是第一次,以后还有机会,郑和以后还会下西洋的。

看着郑和为了弘扬国威散出去的丝绸、茶叶和瓷器等物交换回来的各种珍惜的象牙、奇珍、鸽子蛋大小的各色宝石和数目不明、品种不明的各色种子被整理成册之后,或进入国库、或分赐后宫和前朝大臣,胡善祥对前者只是欣赏,对后者那就是浓浓的可惜了。

一群暴殄天物的家伙。虽然这些种子里有好多她胡善祥也不认识,或者说她胡善祥也分辨不出来这些种子都是什么品种,但种下去不就知道了么,万一其中就有她胡善祥熟悉的呢。

只可惜这些明朝古人自诩是泱泱大国,对那些番邦自来持蔑视和不屑的态度,将那些珍贵的种子束之高阁,或者只在自家的庄子里流通,只当做奇珍异草来养殖,难怪到最后都便宜给了清朝。

而前朝,无论朝堂诸公还是后宫妃嫔等人都对郑和的回归翘首以盼。

皇帝、太子和诸王公是对大明弘扬国威,对展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大国的风范的傲然。太子妃和皇帝后宫的妃嫔们对此比较满意的大概就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香料、宝石、象牙和珍奇异兽等等了,最近这几日胡善祥去东宫的时候,可再没有瞧见太子妃脸上如往日那般的愁眉苦脸,而是浑身上下都溢满了喜气洋洋,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好事发生。

“善祥给太子妃请安,太子妃万福金安。”这不,胡善祥今日照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