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后世日渐成熟的政治制度不同,西汉仍旧保留有春秋战国时封土建国的世袭风气,将官位职守视为一家一姓垄断的饭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官当然也就吃官;在这种风气下,大小官僚趁着职务之便给自己整点好处,那是相当正常、相当普通、大家都不以为异的事情。所谓奉公守法、廉洁自持的道德,还没有成为上下的共识。
也正因为如此,在开张做买卖之前,长平侯就征得圣上许可,预先准备好了打点官吏的开支。如今眼见对方话头不对,只需将身一侧,那装满铜钱的袋子就神不知鬼不觉的递了过去,端的是行云流水,毫无滞遏。
管事的老公人眼睛很尖,看一眼钱袋的大小就能猜出数目,于是呵呵笑出了声:
“足下见赐,我等也不敢推辞。不过敢问小哥一句,这钱是单给我们兄弟的呢,还是连带着朝廷税赋在内?要是连带着朝廷税赋,怕还是有些不够。”
卫青正欲回答,听到后一句却不觉愕然:
“朝廷税赋?我们今年的税赋都是照数缴齐了的,有衙门的回执在此。”
“我是从京兆尹府来的,当然晓得这张回执。”老官吏不紧不慢,俨然早有准备:“不过今年出的新规制,入关中的行商都要‘算舟车’这‘算舟车’的意思嘛,就是行商坐车坐船入关中的,都要缴一笔费用;拖欠的必须限期补齐”
卫青愣了一愣,没有说话。端坐在柜台后的皇帝则皱起了眉:
“这‘算舟车’是这么个算法?”
朕怎么不知道呢?
没错,为了弥补几次大战后的亏空,皇帝确实采纳了张汤的建议,“初算舟车”,开始向商人的车船运输收费;但文景以来休养生息的作风毕竟还有残留,皇帝也不好把场面搞得太过难看,所以这套算舟车的征税法,应该是存在大量豁免;征收仅仅只针对部分豪商,而非什么“都要缴纳”、“限期补齐”!
这样没有屁眼的事,朝廷现在还干不出来呢!
当然啦,后来漠北决战西域决战巫蛊之变把国库耗了个油尽灯枯,皇帝也顾不得什么规制体面,只好硬着头皮强推各种没有屁眼的敛财手段,留下了一屁股的骂名。但之后归之后现在归现在,如今局面还可以维持,朝廷怎么能出这样一扫无余的恶政?
皇帝断然道:“我从没有听过这样的算法!”
“那是足下见识短浅。”被人直言驳斥,老官吏也有了些不快:“我们兄弟俩可是在京兆尹府下当差的怎么,足下觉得你比我们兄弟还要懂大汉律令?”
说实话,在场可能真没有人比皇帝更懂朝廷律令了。但这样深厚的第一手资历无法出之于口,只能冷着脸阴森森的看人。而卫青夹在中间,犹豫片刻之后,却又把钱袋收了起来。
如果这两个刀笔吏只是多索取一点贿赂,哪怕数额稍微离谱,可能长平侯也都咬牙认了,大不了回头再宽慰不快的皇帝陛下;但一旦说出了“算舟车”三个字,那长平侯就真是一个大子也不能给了公然扭曲朝廷规制,这在律法上算作矫诏;官吏矫诏勒索,大将军居然还委屈服从,是不是代表大将军也要认了这道伪造的诏令?
这玩意儿一旦上称,那一千斤绝对打不住;哪怕是为了京兆尹的九族着想,长平侯都不能再说一句话了。
可惜,两个刀笔吏显然不知道卫将军的这一番好心。眼见这姓郑的商人居然收起了钱袋,那个年轻些的官吏脸色立刻变了:
“你们还要抗旨不成?好大的胆子!”
“依照汉制,抗旨不抗旨,只有丞相和御史大夫才有资格论定。”皇帝冷冷出口:“如此大事,凭你们也能一言而决?”
“好厉害的一张嘴!你不去学律令、当郎官,倒是枉费了你的舌头!”刀笔吏横行市集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