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没错, 穆祺倒是实践了之前的诺言, 毫不藏私的向他们传授了必要的化学知识。他告诉卫青, 提高炸药爆破性能的关键在于达到燃烧中的零氧平衡,而平衡的重点往往就在于引入的氮原子基团硝基占比越高, 爆破的威力越强;大名鼎鼎的“黄色炸药”□□, 就是在苯上引入了三个硝基基团, 威力可见一斑。

这个解释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相关的实验似乎也没有什么难点实际上,卫青与霍去病用网购来的那一点简单用具, 三下五除二就搞出了第一批样品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再先,地府老登从容听卫青演示完之后,才立刻生出了莫大的信心,觉得这一次胜利必定在望,伟大突破近在咫尺,光辉前程唾手可得,于是立刻拍板决断,同意了将实验在上林苑全面推广,试制第一批样品。

然后嘛,然后他们就发现,实际工业流程中的化学反应,和实验室里的化学反应,可能可能稍微有一点区别。

总的来说吧,即使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西汉工匠也很少有严格按照流程办事的意识;他们大概知道怎么配比原料,也大概知道怎么看火候和估算时间,可能也清楚一点安全生产的基本常识这些常识用来应付冶铁、造纸其实已经绰绰有余了,但合成火药毕竟是一个相对来说精细一点的操作;这么多的“大概”合拢起来,那个效果嘛

反正,在上林苑无故爆炸了十余次,炸死了无数倒霉的野鹿野鸡野兔之后,工匠们也只勉强交出来这么一点成品以穆祺的评价看,这仍然是一堆很难被称为合格的次品;但没有办法,时间紧任务重,他们也只有拿这种玩意儿来交差了。

当然,交差归交差,稳定性上的差距却是实在抹消不得的。为了避免使用中真搞出什么大事,卫青与霍去病不能不按照书上的理论,用多孔的疏松的泥沙状物质吸附工匠们搞出来的“炸药”,设法减缓反应速度提高安全阈值至于这些“多孔的疏松的物质”哪里来嘛这么说吧,老登趁人不备偷摸着回了现代一趟,带了个大麻袋把穆祺买来用来防水的硅藻土挖了个干干净净。用硅藻土混合他们试制出来的那堆危险产物,算是勉强可以应付过去。

应付是可以应付,只不过作为亲自见证了整个流程的当事人,卫青仍然对这个成品抱有莫大的怀疑。而且,上林苑在技术上的失败还不止体现成成品质量的完全不可控上。总的来说,到现在为止皇帝大张旗鼓找了三四百人搞了五六天,花了七八千斤的硫磺石灰和鸟粪,折腾出来的成品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