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人太甚!!”

当然,司马懿也未必真有那么愤怒。但事已至此,他也必须得顺应军心,表现出不可遏制的怒火来重大打击接踵而至,魏军士气动摇之极,原本还只是小声蛐蛐的什么“畏蜀如虎”云云,现在已经甚嚣尘上,完全不可遏制;如果司马懿再不采取主动,以实际举止回击这“畏蜀”的印象,恐怕人心崩溃之下,会出现大面积的投降与逃遁,让局面完全不可收拾。

事已至此,郭淮等副将也顾不得体统了。他们直接建言主将,请他赶紧写信,立刻让皇帝下旨弹压,一定要镇住这股涌动的暗流。

但面对如此合情合理的建议,司马懿却再次犹豫了。他沉吟片刻,只道:

“这怕也不是万全之策。”

郭淮简直匪夷所思:“如何不是万全?属下真不明白,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将军到底还在顾虑什么?”

司马懿略微有些无言。

是啊,他在顾虑什么?他总不能告诉郭淮,从近几回往来的书信看,洛阳的小皇帝恐怕已经对自己产生了不可解释的阴暗猜疑,君臣之间的关系渐趋紧张,很多事已经不好开口?他也总不能明示上下,如果他上书求援,暴露软肋,那就算真的得到了皇权的援手,地位与权势也必然会一落千丈,再难复起?

葬送他一人的利益,稳定的却是小皇帝的地位,这样的买卖,凭什么要做?

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小皇帝已经明白无误地展现出了猜疑,那司马氏当然也没有什么单方面付出的舔狗心理。大家面热心冷,彼此算计,一饮一啄,无非因果,又何必指望什么尽忠职守?想让司马侍中冒险效忠皇权,那纯粹想多了。

自然,如此阴冷的算计是不能示人的,所以司马氏稍稍沉吟,立刻露出了微笑:

“我也是为了大局着想。”

郭淮不解:“大局?”

“是的。”司马懿早有成算,所以不慌不忙:“以现今的局势,如果强行下旨,必然重违军心;就算圣上能强力弹压下来,无疑也会招致士卒的怨恨。这样替君上树敌的事情,当然要谨慎又谨慎。”

他停了一停,又道:

“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

这是《尚书》中的名句,讲的是为人臣子要忠心君上,有了什么好谋划好计策,应该归功君主;有了什么过错疏漏,要设法自己弥补;这才是效忠君上应有的方略。司马懿引用如此名句,无疑是暗示了自己的态度如果明知道下旨弹压会损害皇帝的威望,那他们这些做大臣的又怎么能视之不见,诿过于上呢?

这一句分辨很合理、很有力度,仿佛真是一片拳拳之心,在真真切切的为皇帝着想。如此情真意切,以至于郭淮都愣了一愣:

“将军是说”

“皇帝还小嘛。”司马懿叹息道:“当然要替他多考虑考虑。”

这样的和煦,这样的忠厚;这样的端方,这样的正直;尤其是司马侍中说完理由,随即微微侧首,让烛光照亮了他垂落的几缕白发,以及额头隐约的皱纹那是司马侍中早上起床后精心修饰,特意挑出来的白发于是,那种慈蔼、忠贞,烛光中の托孤重臣的形象,呕心沥血的忠臣楷模,便跃然眼前,再也不可忘怀了。

郭淮感动了:

“可是将军,如此一来,军中的压力,不就”

不就全落在司马侍中一个人头上了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我受先帝托孤之重,总要多担待担待。”司马懿很温和、很镇定的说:“再说了,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至尊,我个人的荣辱,不过如天地间一片落叶,又何足道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