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得准备准备了。”大儿子表示赞同,“找老李头看看日子?要利索点的。”
“行,回头我去问问。”小儿子应承下来,仿佛在安排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家务事。
第203章 消失的村庄6
那个十岁的大孙子闻言立刻抬头,兴奋地嚷嚷:“爸!我要把奶奶的房间放我的赛车和游戏机!”
大儿子宠溺地揉揉儿子的脑袋,笑容满面:“行!都给我宝贝儿子!”
厨房里,水龙头还在哗哗作响。
老妇人枯瘦的身影僵立在阴影中,饭桌上那些关于她死后房间分配的对话,清晰地钻入她的耳朵。
浑浊的眼泪无声地滑过她布满皱纹的脸颊,滴落在油腻的洗碗池里。
她没有愤怒也没有质问,只是默默地低下头,用袖子擦了擦眼睛,继续手上的活计。
“六十上山”是天经地义,谁都要经历的规矩,她不能反抗。
饭后,小儿子果然出门,去找村里懂“规矩”的老李头。
很快,他带回了消息:“老李头说了,七天后是个‘好日子’,宜‘送行’,利子孙。”
大儿子点点头,眼神里没有波澜:“那就定七天后吧。”
这七天,是老妇人生命中最后的“准备”时间。
她变得异常沉默,也更加忙碌。
她翻出用手帕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皱巴巴的一叠钱,那是她几十年来偷偷攒下的所有“私房钱”。
她颤巍巍地去了镇上,没有给自己买任何东西,而是买了一台崭新的洗衣机,一台冰箱,还有一台洗碗机。
商家送货上门安装时,儿子儿媳们脸上露出了短暂的惊讶和一丝喜色,但没人问母亲钱是哪里来的,更没人说一句感谢,甚至还惦记着母亲居然还有私房钱。
她仔仔细细地教他们怎么用这些新机器,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
她又拉着儿子们去猪圈,指着里面的猪仔,絮絮叨叨地交代:“老大,那头花背的母猪快下崽了,你记得提前把产房弄暖和点……老二,你吃虾过敏,上次差点出事……老三,你胃不好,早上一定要吃点热乎的,别空着肚子……”
她的声音沙哑而急切,仿佛要把一生积攒的经验和牵挂,在这短短七天内全部倾倒出来。
儿子们听着,脸上有不耐烦,也有敷衍的“嗯嗯啊啊”,也有认真听的。
七天,转瞬即逝。
三个儿子带着简单的工具,陪着母亲走上了后山一条隐秘的小路。
老妇人换上了一身但还算干净的旧衣服,步履蹒跚,却异常平静,甚至有种解脱般的沉默。
在山腰一处背风的凹陷处,儿子们开始动手。
他们挖了一个仅容一人蜷缩的浅坑,又在坑上用几块木板和茅草勉强搭了个极其简陋,地低矮的窝棚。
老妇人默默地走进去,蜷缩在冰冷的泥土地上。
她最后看了一眼站在窑洞外的儿子们,眼神复杂,有依恋,有认命,或许还有一丝难以察觉的哀求,但最终化为了彻底的死寂。
“妈……你……保重。”大儿子干巴巴地说了一句。
老妇人没有回应,只是闭上了眼睛。
三个儿子转身下山,没有回头。
从那天起,按照“规矩”,儿子们开始了“送饭”和“添砖”的过程。
每日黄昏,由一人提着一个装着简陋饭食的瓦罐,送到窑洞口。
老妇人蜷缩在黑暗中,伸出手接过冰凉的饭食。
送饭的人不会停留,放下饭食后,便拿起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砖头或山石默默地垒在窑洞的入口处,将洞口堵上一分。
日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