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果然是扭到了,但幸好不是很严重,弥莲放下了一颗心,总算,还能在傍晚去竹林听禅。
五年前,弥莲决定留在若叶城,最初的原因,还是因为城外般若寺中,傍晚时分响起的晚钟声。那时,她恰好经过山下的竹林,位于山腰的古刹突然响起了钟声,那样的悠远,那样的寂寥,仿佛从时空的彼岸传来,涤净了红尘中的一切污秽,一切罪孽。
于是,弥莲就在若叶城住下,只愿日日傍晚,都能听到这样的钟声。
般若寺的晚钟,让她觉得心安,心宁。
弥莲在若叶城住了四年,日日都闻得晚钟之声,但却从来没有去过般若寺。直到她被赶出捕头家,来到般若寺附近安家,才第一次去了般若寺。
那一日傍晚,她来到竹林中坐听晚钟,三声悠长的钟鸣过后,世界归于沉寂。
弥莲正准备离去,寺中却传来了念经的声音,“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弥莲浑身一震,继续聆听。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若是身相都是虚空,那什么是实呢?出尘空净的声音,令人费解的禅语,吸引着弥莲向山上走去,仿佛涉水泅渡向茫茫苦海的彼岸。
般若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但寺门却是常年大开,昼夜不闭,寺前有一幅偈联:有色亦清净,无相非虚空。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像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当弥莲穿过院中的七座舍利佛塔,来到点着几盏莲灯的大雄宝殿时,般若寺主持心灯刚刚念完这一句经文。
弥莲望向年轻的白衣僧人,白衣僧人只是望了她一眼,垂头继续念《金刚般若经》,他的听众只有一名鸡啄米般打瞌睡的小僧。
心灯不嗔,不怒,也不叫醒小僧,只是自顾自地念经,声音清澈而温和,容颜威仪而慈悲。
弥莲望着这名冰山雪莲般出尘的僧人,忘记了自己来求疑解惑的目的,只是静静地站着听禅。
心灯口中吐出的经文,仿若一朵朵璀璨莲华,带着神奇的,净涤人心的力量。而坐在蒲团上的僧人本身,就如同一朵净白的莲花,绽放在佛座前的清水中。那朵清雅的白莲似曾相识,似乎曾经在她的梦里出现过。
从此,每日傍晚,弥莲就会去听心灯讲经,但她只坐在山下的竹林里听,再也不上山去般若寺。
有时,白日里,弥莲和心灯在田陌上相遇,心灯对她彬彬有礼,不会因为城中谣言,鄙弃或者害怕她。
弥莲渐渐知道,般若寺中,只有心灯和名唤无真的小沙弥两个人,心灯经常离开若叶城云游四方,多数时候,寺中就只有无真一人。如果心灯没有出寺远游,每逢十五,他必会设法坛传经。那一日,城中的善男信女,都会来般若寺听法,将小小的禅院挤得满满的。弥莲也会去听,但照旧还是坐在山下竹林里听。
心灯心肠慈悲,弥莲常常见他用药草从猎人箭下换取小兽,或者用柴禾从渔夫网里换取活鱼,捧去森林或溪边放生。心灯在般若寺中养着很多鸽子,弥莲潜意识地觉得,鸽子这样雪白温和的生灵,和纯净如冰雪的僧人十分相配。
夕阳下,弥莲住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向竹林。刚进入竹林中,就看见那块她常坐的青石上,放着某样东西。走近一看,是一盒药膏,打开盒盖,鼻端传来淡淡的药香,是跌打药的味道。
弥莲侧头,望向山腰处的般若寺,暮色中的古刹静穆而悠远,仿佛从天地鸿蒙之初,就一直静静地存在着,直到永恒时间的尽头,它也不会在劫灭中消失。
三声洪亮而悠长的晚钟,次第响起,弥莲闭上了眼睛。一阵暮风卷起了地上的竹叶,竹叶绕着弥莲盘旋飞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