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也作了一揖,笑道:“白天,我们已经见过了。”

王维给陶渊明也斟了一杯酒,三人围炉而坐,秉烛夜谈。

因为元曜在,陶渊明一开始有些拘谨,但是几句话下来,与元曜混熟了之后,就变得十分健谈了。三人联诗作对,切磋书中的学问,畅谈各地的风土人情,气氛十分融洽。

从小受母亲崔氏的影响,王维与佛家结下不解之缘,他心性淡泊,喜爱清净,但因为身为家中长子,不得不出门求取功名,出入仕途。

王维在长安与达官显贵相交,游走在名利场中,虽然也有朋友,但是终归难以脾性相投,心心相印。从小,王维就很喜欢陶渊明的诗,也很崇拜陶渊明,如今机缘巧合,他与陶渊明成了朋友。他们倾盖如故,非常投缘。

这一次邂逅,这一段友情为王维羁旅长安的寂寞生活涂上了一抹温暖的色彩,也让他孤独的灵魂找到了某种寄托。

陶渊明对王维也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情愫。他本来已经不属于人世,只剩一缕残念游荡在虚空中,但是他却被他吸引,与他结缘。他们有着相似的灵魂和思想,所以十分投机,成为知音。

陶渊明和王维相视一笑,不用一句话,便能了解彼此的心情。

元曜喝了一口温酒,看了一眼纸上零乱的诗句,笑道:“摩诘还是没有写完桃源乡的诗呀。”

陶渊明哈哈大笑,道:“摩诘欠诗,应当罚酒。”

王维苦恼地道:“我从未见过桃源乡,所以无法动笔。陶先生,您能带我去桃源乡一游吗?”

笑容从陶渊明的脸上消失,他叹了一口气,沉默了。

元曜和王维面面相觑,气氛一下子陷入了沉闷。

过了许久,陶渊明才开口了,道:“其实,我从未去过桃源乡。”

王维奇道:“那先生笔下的桃源乡……”

陶渊明悲伤一笑,道:“我死了之后才知道,那只是一场虚妄的梦。世界上根本没有桃源乡。”

王维一愣,继而道:“不,世间有桃源乡,我将去寻找它。”

灯火下,王维神色坚定,眼神明亮。

陶渊明望着王维,笑了,“如果摩诘找到了,记得带我去看你的桃源乡。”

“好。”王维答应。

“一言为定。”陶渊明道。

不知道为什么,元曜在这一瞬间有些触动,也许世间真有桃源乡,因为王维相信有,而陶渊明相信王维。

二更时分,砚台里的墨汁用完时,陶渊明消失了。

王维和元曜同榻而眠,一夜无话。

第二天,元曜在王维家待到中午,就准备回城了。

王维道:“重阳时,轩之可以和白姬姑娘一起来此赏菊饮酒。”

元曜答应了。

王贵悄悄地问元曜道:“元少郎君可曾劝郎君不要与鬼来往?”

元曜道:“贵伯不必担心,陶先生没有恶意,他乃是饱学之士,端方君子,摩诘和他来往,正好可以增长学识,修磨品性。”

王贵欲哭无泪,道:“元少郎君,你也被鬼蛊惑了。”

元曜找王贵讨了一个竹篮,在王维的篱笆下采了一些菊花,又摸去他家的后山上采了一些野生的茱萸。吃过午饭之后,元曜提着竹篮告辞回去了。

元曜回到缥缈阁时,已经是敲下街鼓的时候了。

元曜走进缥缈阁,大厅里,里间中都没有人,但是后院传来一阵吵闹的喧哗声。

元曜心中纳闷,飞奔到后院,但见白姬坐在回廊下,托腮望着古井边,耳朵里塞着一团青草。

古井边,水桶翻倒,一个蒸笼散落在地上。离奴双手掐腰,唾沫横飞地和六个人吵架。那六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