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早就与同僚约好了一场聚会,不能留下。
最后,离别时,于氏的双眼终于焕发了一丝神采,她对弟弟道:“入冬了,天寒地冻,军营里生活清苦,你要记得添衣,多吃饭。”
于校尉点头。
于校尉便告辞离开了,他想着反正自己的沐假有半个月,过几天再来齐王府看望姐姐,到时候再和姐姐好好聊一聊。
谁知,这一别,便是阴阳相隔,不复相见。
两天后,于氏的死讯传到了于家。
齐王府给出的说法是,于氏生病而死。
于校尉得到这个消息时,只觉得天旋地转,眼前发黑。
于校尉的父母接受了这个说法,于家上下和齐王府上下都表现出了哀悼亡人的悲伤。
于氏的葬礼十分隆重。
于校尉在姐姐的葬礼结束之后,还一直神思恍忽,浑浑噩噩。
当时,于校尉并没有怀疑姐姐的死因,他也跟大家一起接受了于氏是病死的这个说法,并在心中对姐姐华年早逝而感到悲伤,为自己失去了最亲的姐姐而难过。
三年后,于校尉在父亲的斡旋之下,升上了校尉,从京畿营掉到了南衙任职。开始在家里生活后,他无意中窥破了当年姐姐死亡的一丝真相。
一次宴饮时,父亲喝醉了酒,失言告诉于校尉当年于氏根本不是病死的,而是上吊而亡。
当年,嫡母接到丧报,带着女眷去齐王府为女儿敛尸哀悼时,发现死去的于氏的脖颈处有绳索的勒痕。
齐王妃尉迟氏见瞒不过去,便坦白了于氏是上吊自杀。
于氏上吊自杀这种事情,一旦宣扬开去,无论对齐王府,还是于家,都是莫大的丑闻,会被人指指点点,沦为众人的话柄。所以,为了两家的面子,齐王府认为,最好把于氏的死亡原因掩盖为病死。
于氏确实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病,心魔恐怖,精神惶恐,她的上吊自杀,也正是因为生病的缘故。
嫡母震惊,她不知道怎么办,赶紧回去告诉了自己的丈夫。
于校尉的父亲根本不关心女儿是怎么死的,他反而痛骂于氏不争气,居然如此短命无福,不管她为什么要自寻短见,都是不应该的。不管她受了什么委屈,受了什么惊吓,受了什么折磨,都不应该自寻短见。
在于校尉的父亲的规划中,只要于氏熬到齐王去世,世子承袭齐王的爵位,她就是王妃了。而他,就是齐王妃的父亲了。齐王虽然还有几个儿子,但是都是庶出,年纪也小,他是好不容易,才给于氏攀上齐王嫡子这门好亲事。
于校尉的父亲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于氏是病死的这个掩盖说辞,因为他不希望丑闻和流言影响他的仕途,影响他接下来给别的子女议定的巩固自己仕途人脉的亲事。如果于氏上吊而亡的丑闻传开,必然会发酵成更无稽的流言蜚语,那么他想攀附和结交的人家可能会受流言的影响,不愿娶于家的女儿,也不愿将女儿嫁给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