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1 / 2)

“学长早。”

中途出去放水,走廊就能聊天了,郑博还抓着小舟感慨:“你自己数数,几个月没来了,小同学。”

小舟在对方的调侃中顺势笑了,还会点点头。

十一月、十二月、到现在一月,秋天的那个自己,怎么会想到命运里的不期而遇,往往翻开生活全新的篇章。

“生活太精彩了。”

学长深有同感:“好吧,情有可原。”

正巧这会江寄给他打了个电话,郑博礼貌地退开几步,给小舟接电话的私人空间。

这会还远没到江寄下课的时间,小舟意外他会给自己打电话,不过这也足以证明江寄找自己是很紧急的事。

小舟接起后连忙问:“怎么了?”

那头江寄说:“小舟,这会方便帮我一个忙吗。”

随即向小舟说明情况:江寄课上需要用到的文档格式损坏,他倒是在另一个U盘里有备份,但是U盘在办公室抽屉里,而办公室钥匙他给了小舟。

“好,先生你等我一下,我就来。”

“嗯,在人文楼303教室,如果不知道怎么走,问一下周围的学生。”

挂了电话后,小舟和郑博说了下他这会得给一位老师去送材料,郑博让他赶紧去,小舟也就只拿了手机和钥匙就跑。

今天的太阳有一点暖,而小舟跑起来,去见心上人,那就是春光明媚。

教室是阶梯教室,小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坐在其中所有学生,他们也一样。而这些学生还比小舟更多看一点江寄前后的态度转变。

前一秒一笑都不笑,这一秒愿意为门口那个男孩子倾腰。长风衣的摆子短暂地和短卫衣相会,穿它的人现在还不能牵手,衣服替他们实现。

江寄看着明显是跑过来的小舟,温声道:“辛苦了。”

小舟摇摇头。还在上课呢,小舟也不想多打扰江寄和其他同学,只说:“没事的。先生你去吧。”

江寄回到讲台,小舟也离开门口。但他没有走,心里的念头驱使小舟停下,留下,在一个江寄看不到但自己又能看到他的地方,透过窗,不打扰他,但欣赏他。

小舟终于见到了江寄上课的样子,男人单手撑在讲台上,偶尔点鼠标,平稳低沉的声音通过吊麦传到教室的各个角落,也透过敞开的窗子分给小舟一点。

今天的江教授讲什么,讲两宋文学,讲他的主场苏轼,讲苏轼的月亮。《水调歌头》里的月亮,是耳朵都听出茧子的开端,但相同的文学母题,流传下来的是每一个不尽相似的浪漫。

“……‘不应有恨’的主体是月亮,客观事物只有现象,没有情感,所以人生因缺憾而有恨憾的是人、是苏轼本人。月亮映射了苏轼对于生命的遗憾和失落,但也有辩证与释然的思考。”

“高处不胜寒,换言之人间暖。这一种‘恐不胜寒’的心理,十分类似嫦娥奔月的神话,在人们心中,‘嫦娥应悔偷灵药’,在客观高度上远离人间,情感上是否也能割舍人间美好?出世与入世,是每一个文人士子传统的精神困境时面临的选择,如果要留在人世,就必须承受悲欢离合,接受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接受‘照无眠’。但如何过一生,以什么态度过一生,却又是可以选择的……”

苏轼选了“千里共婵娟”,空间上的愁绪在空间里消释。

“……人和月的情感联系,在视角的转化中构建一种美。抬头仰望的是地上能团圆或不能的人们,而低头的是月亮,苏轼把情思寄托于月,于是他就到了月亮的高度,成为“月亮”,千里婵娟,他也低头看到了子由。”

子瞻看到子由,而江寄看到小舟。

于是他前头说的那一连串话,好像都来贴合他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