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商定菜品。
杨哥意思是,还按上次那二十桌的标准来做。
苏琬提议,多加俩硬菜。
把每桌标准提到二十块钱。
杨哥一听这个乐呵。
他当然巴不得,苏琬弄得越多越好。
不论是桌数,还是菜品。
反正他们备大席的,肯定不会亏本。
最后商定完,在原有基础上,多加盘红烧大肘子,和四喜丸子。
多加的俩菜,都是肉。
主打一个宾客尽欢。
这年代,谁家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尤其村里面,家家户户肚子里缺油水。
约定好时间定在后天,地点定在小山村。
苏琬跟着大山一块离开。
等他们走后,杨哥掂量着手里头的华子烟。
还是整包,没拆开过的。
“行啊!大山这小子,越混越有出息了!”
“要不了多久,得超过我这个老哥哥。”
身旁,小学徒凑上来,“杨师傅,刚才这家的席,怎么说?按什么标准呗?”
杨哥顺手在小学徒后脑勺摸一把,“明个跟我去肉联厂,师傅带你看看,亲自教你怎么挑选新鲜好肉。”
“这是我兄弟他新东家,要办乔迁宴,菜量准备大点。”
“看着越实惠越好。”
至于亏本?那不存在的。
餐饮这行业,一向如此,你可能觉得自己赚到,但老板永远不会亏。
回到家里。
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出郎朗读书声。
最近小吃店那边不忙。
苏琬这个当老板的,都不用怎么在店里。
所以秦禹现在也就没怎么过去。
反倒是留在家里,教孩子们读书算数。
而且这还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尤其是苏飞、铁柱跟栓子他们这些大一点的孩子。
等过完暑假,要去镇上或县城念初中。
他们现在很焦躁。
怕自己书念的不好,给白杨小学丢人。
更怕自己以后考不上大学。
这段时间高考刚结束。
县里、镇上、村中,宣传读书已经成为常态。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苏琬当然支持这些孩子们好好读书,走出村子,走出庐县。
去看看外面更为广阔的天地。
毕竟在当下这个八十年代,读书确实是一条实打实的、可以改变命运的道路。
苏琬推门进来,秦禹讲课声音顿住。
所有孩子扭头看过来。
“琬琬姐!”
“是琬琬姐回来啦!”
“琬琬姐下午好!”
“...”
苏琬面不改色心不跳,如领导视察般,眼神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扫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