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乍起,卷着落叶飘零。心上染霜色,“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第267章 重回大清拯救四四 76
康熙四十八年秋,怀懿仁太子的孝期已满,多罗郡王弘皙获准出宫开府。
弘皙清瘦挺拔的身影在乾清宫前跪了整整一日,终是打动了康熙,皇帝颔首应允,准其将怀懿仁太子的妃嫔们接至郡王府荣养。
而皇太子胤禛,仍在圆明园静养调息。每日晨起一碗参汤吊着精神,三餐药膳温补元气。年世兰常常坐在床边,柔声为他读些话本解闷;苏培盛和卫平则小心翼翼地侍立左右,半扶半抱地搀着主子爷起身踱步,助他一点一点恢复体力。
与此同时,太子家的大阿哥弘晖却已经日渐耀眼。这个十二岁的少年被康熙带在身边,时时教导,日日伴驾。皇帝批阅奏折时,他安静地在一旁研墨;皇帝接见大臣时,他端坐聆听;皇帝考校学问时,他举一反三、对答如流。
冬至祭天那日,康熙皇帝牵着弘晖的手,一同登上天坛,满朝震惊。
少年皇孙身着杏黄色礼服,矜贵优雅,从容有度。当祖孙二人并肩而立时,朝臣们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当年怀懿仁太子的几分风采。
然而细看之下,这个孩子却又有着与其阿玛一般清正的眉眼。
明亮而不刺目,内敛却不沉闷。小小年纪便已显露出通透练达的心性,处事沉稳泰然自若,举手投足间风华已现。
仪式结束后,康熙为弘晖拂去肩头落雪,亲手为他披上大氅。老人用力拍了拍孙儿的肩膀,语重心长道:“弘晖做的很好。不过,凡事莫要心急......胸中有丘壑,方能容万物。”
弘晖认真点头,丹凤眼中映出皇玛法苍老的面容。他仰起头,细心地为老人家系紧领口的绳结。
待康熙转身时,弘晖抬步跟上,却在不经意间转头望向圆明园的方向,在心中默念:“阿玛,弘晖会很快长大的......您一定要保重身子......”
雪越下越大,渐渐覆盖了天坛的台阶,也掩去了皇帝眼中那一闪而逝的疼惜。
康熙四十九年大年初一,太和殿大朝会。
皇帝端坐龙椅,接受文武百官及藩属使节的朝贺。这也是皇太子胤禛大病初愈后,首次在众人面前亮相。
胤禛身着杏黄色四爪蟒袍,身姿清瘦挺拔。面容虽略显苍白,却更添几分冷峻清隽之气。不怒而自威,凌然不可犯,却又透露着几分出尘之姿。
宗室亲王、文武百官依次向皇太子叩拜,行二跪六叩大礼。
一跪三叩,众人齐呼:“皇太子千岁!”
十四胤禵斜眼偷瞄胤禩,见他跪得心悦诚服,拜得五体投地,颂扬之声很是洪亮,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上面的那位可是我哥,亲哥!与你老八何干?!
再跪三叩,众人又呼:“千岁千千岁!”
胤禵当即重重叩首,额头碰地之声比胤禩还要响亮,扯着嗓子高呼颂词,满殿就数他声音最洪亮。
胤禛立于上首,将下面的情形尽收眼底。眼眶不禁有些湿润,眸中却溢出了一丝笑意。心中郁结多时的忧思终于渐渐消散,他轻咳一声,将喉间的痒意强压了下去。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前生未了因。
(愿与你世世代代都做兄弟,再续前生未能圆满的缘分。改自苏轼《狱中寄子由》。)
第268章 重回大清拯救四四 77
康熙四十九年,春,圆明园桃林。
桃花灼灼,如烟似霞。微风拂过,落英纷飞,似一场温柔的雨,铺满了青石小径。
胤禛一身大红喜服,眉目如墨,清贵逼人。他立于树下,望向桃林深处,眼底漾开一丝柔和。手中执了一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