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八皇子曾试图与仅一墙之隔的四皇子交好,二人也曾有过一段往来甚密的时光。然而,还未等皇帝与大皇子心生猜忌,他们便已“因政见不合而闹僵”,自此渐行渐远,最终形同陌路。

此后,八皇子携九皇子、十皇子,三人一并投效大皇子麾下,在康熙皇帝的默许与制衡之中,与太子一脉分庭抗礼,几乎各占半壁朝堂。

太子胤礽仁政爱民,与冷肃刚直的四贝勒相互配合,有江南文官的全力支持;大皇子胤褆果敢勇武,与温润如玉的八贝勒相得益彰,更善于整合汉满官员。

不知从何时起,两派竟都开始以肃清吏治、造福百姓为较量目标,在朝堂上下竞相整饬贪腐,举荐贤能。

在康熙皇帝的勤政督导与诸位皇子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大清官场风气为之一新,百姓生活蒸蒸日上,四海渐呈盛世之象。

在京郊一处幽静的山野间,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三合寺”。青瓦白墙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香火虽不旺盛,却因远离尘嚣而自有一番清幽气象。此处静谧之所,成了胤禛近年来涤荡心尘、排遣苦闷的方外净土。

寺中住持法号“明慈”,是个颇有意思的胖和尚。白日里领着沙弥们诵经打坐,一副得道高僧的模样;夜里却常躲在柴房,就着月光偷啃烧鸡。有次被散步的胤禛偶然撞见,他也不见心虚,捻着佛珠笑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第211章 重回大清拯救四四 20

寺中还常年寄居着一位白衣书生,自称“曾玄”。此人三十上下年纪,举止温雅,谈吐不凡,整日对着山间流云出神。问起来由,他只含笑道:“红尘喧嚣,不过是一场大梦。但求在这半山梵雾里,寻个清醒。”

化名“艾四”的胤禛,每次微服来寺中小住,总爱与曾先生对弈几局。黑白子落在棋盘上发出脆响,伴着山间松涛,颇为闲适自在。他们下棋并不计较胜负,有时一盘残局能摆上个三五日,像是给悠悠时光找了个去处。

这位曾先生见识颇广,落子时常讲些江南轶事,三山五岳的风物典故信手拈来。二人偶尔也会聊些民生疾苦,说到满汉相处之时,曾先生那双温和的眼睛会突然变得深邃起来。只是他的身子也并不康健,常常说着说着就咳得满面通红听明慈和尚说,是幼时家遭变故,寒冬腊月泡在水里落下的病根。

胤禛看着不忍,下次来时特意带了些太医院秘制的枇杷膏。而曾先生也未曾推辞,只是轻轻摩挲着出自太医院的瓷瓶,隔日便回赠了胤禛一罐自酿的桃花蜜。

康熙四十四年,三合寺。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暮春时节,香火袅袅,十五岁的甄嬛刚刚参拜完毕,与两名侍女一同走出大殿。她抬眸时,忽见不远处一位英俊公子正扶着廊柱微微喘息,虽面色略显苍白,却掩不住通身的清雅矜贵之气。

公子的身形修长挺拔,一袭靛青色暗纹锦袍衬得其气质冷峻,眉如墨画,一双丹凤眼深邃如潭,只是唇色略淡,似在隐忍不适。身旁的侍从正在低声劝慰着什么,他却只是轻轻摆手,目光不经意间与甄嬛相撞在一处。

甄嬛心头微动。

这位公子虽带着病容,脊背却挺得笔直,如雪中青松般清冷挺拔,自有一段风骨。

一袭绿罗裙的闺阁少女不禁失神了一瞬,一时竟忘了移开视线。

那锦衣公子亦怔怔然望向她,四目相对间,他的眸中似有万千情绪流转。

未经世事的少女从未被这样的眼神凝视过,那目光太过深沉,让她的心跳倏然漏了一拍,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袖口。

“小姐,该回去了。”侍女流朱小声提醒。

甄嬛这才从恍惚中惊醒,却仍忍不住又瞥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