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2 / 2)

和苏叶的对话刚说完,整个初三1班的同学目光唰唰地落在她们的身上。

苏叶没有把这件事瞒任何人,甚至还在实验课时多次提过。很多初中生都觉得匪夷所思,现在这件事有了初步的成果,他们心中不禁震撼,吃惊地看向她们。

平时闷不吭声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小伙伴居然和老师一起干成了这件大事?

“苏老师,你教教我吧!我也想贡献一点力量!”

“老师老师,我也要!”

学生们一个个激动地举起了手,

第22章

苏叶回到军区大院后, 写了两封信。在六十年代干这种“投机倒把”的事,不仅要做得小心谨慎,还要做得名正言顺。

苏叶的信, 一封写给本地的报社,另一封写给校长。

在给报社的信中, 苏叶描述了一群孩子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利用课余时间赚钱资助了困难的同学的好人好事。

做好事必须得留名,偷偷摸摸把好事全做了,别人都不知道。回头吃亏了找谁撑腰去?

苏叶可不是这种老实人。

苏叶还亲手把信送到了报社的门口。

日报社接到这封好人好事的投稿信, 非常感兴趣。本地报纸专门空出几个版面宣扬这种“为人民服务”、“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编辑同志收到信后, 陷入沉思。

夏记者读完信, 兴致勃勃地说“这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去联系这位苏老师, 问他们愿不愿意做个专访。”

平时“好人好事”、“先进精神”版面刊登的多半是学生拾金不昧、工人同志为了完成指标集体自愿加班、为了挽救集体财产同志不牺……资助贫困学生倒是头一回。

这年头念书是困难的事, 有了国家的资助, 高中、中专、大学学费不仅全免,每个月还有十块钱的补贴涵盖伙食费。社会全把目光看向了这三个部分, 却忽略了儿童的教育。

其实,条件真正困难的孩子往往连小学、初中都没念完。

很快, 苏叶接到了记者同志的采访邀请, 她和记者约了周末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