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厚厚的问卷,仔细地进行分类统计,将同学们提到的兴趣点一一罗列出来,还做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图表,哪些活动类型呼声最高,哪些时间段同学们最有空参与活动等等,都一目了然。

王大路则发挥他的经济头脑,开始琢磨拉赞助的事儿。他四处打听哪些校外企业可能对校园活动感兴趣,然后一家一家地去联系沟通,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活动计划和预期的宣传效果,虽然碰了不少钉子,但他丝毫没有气馁,依旧充满干劲地继续寻找机会。

肖钢玉和侯清泉也没闲着,他们分别负责活动策划的合法性审核以及宣传方案的初步构思。肖钢玉仔细查阅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每一个可能涉及的条款都反复研究,确保我们的活动不会出现任何法律风险;侯清泉则带着宣传部的同学,学习各种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技巧,参考其他高校优秀的宣传案例,开始着手设计我们的宣传方案,从文案风格到视频创意,都精心打磨。

而我呢,一边统筹协调各方工作,一边和学校的各个部门进行沟通。我先是找到了吴惠芬老师,向她详细介绍了我们的计划,希望能得到历史系这边的支持,毕竟吴老师一向很关心学生活动,而且她的建议也总是很有建设性。吴老师听了之后,微笑着点头称赞:“赵德汉啊,你这个想法很不错,学生会就该有这样的创新精神和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我这边肯定会全力支持的,要是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你尽管说。”

得到吴老师的支持后,我又去了学校的后勤部门、场地管理部门等等,和负责的老师们一一沟通,争取活动场地的优先使用、设备的借用等便利条件。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好在老师们都很通情达理,看到我们如此用心地筹备活动,也都纷纷表示会尽力配合。

经过大家一周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前期的筹备工作,我们再次聚到会议室,汇总各自的成果,开始正式构思具体的活动方案。

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同学们对文化艺术、科技创新、体育竞技以及社会实践这几类活动的兴趣最为浓厚。于是,我们围绕这几个方向,开始头脑风暴。

针对文化艺术类活动,我们计划举办校园文化节,涵盖校园歌手大赛、舞蹈比赛、话剧表演、书法绘画展览等多个项目,让有不同才艺的同学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形式上,我们打算加入一些互动环节,比如歌手大赛可以设置观众投票复活环节,让更多同学参与到比赛结果的决定中来;话剧表演可以邀请观众上台客串角色,增强大家的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