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人物。
例如,社团计划举办一场聚焦当下热点法律问题的研讨会,从最初确定主题开始,侯亮平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结合社会时事、法律动态以及同学们的兴趣点,提出了多个极具探讨价值的主题选项,然后与社团成员们一起反复商讨,最终确定了最契合大家需求的主题。在邀请校内外专家嘉宾环节,他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积极联系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资深检察官和律师,诚恳地向他们介绍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成功邀请到多位重量级嘉宾出席。而活动流程的安排、宣传推广等诸多琐碎事务,他也都亲力亲为,精心策划每一个细节,确保活动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
研讨会上,侯亮平巧妙地引导着话题走向,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让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当讨论出现分歧或陷入僵局时,他总能凭借清晰的思维、出色的沟通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将大家的观点梳理整合,推动讨论继续深入,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从交流中有所收获。在他的努力下,这场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提升了社团在校园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也进一步巩固了他在校园法律圈子里的地位。
然而,随着与同学们相处时间的增多,侯亮平性格中一些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让人诟病的便是他内心深处潜藏着的对他人的错误评判标准。不知从何时起,侯亮平从内心深处瞧不起农村人,他总是带着一种偏见去看待那些出身农村的同学,觉得他们无论是见识、资源还是未来的发展潜力,都远远比不上像陈海、钟小艾这种来自高管家庭的同学,认为只有与这样家庭背景的人结交,才对自己的未来有帮助,而农村出身的同学在他眼中似乎都是 “没有用” 的存在。
在一次社团组织的校外实践活动中,大家分组去周边社区进行法律宣传和义务咨询。小组分配时,有几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被分到了侯亮平所在的组里,他们都满心期待能和侯亮平这位校园里的 “法律小能手” 一起好好完成这次实践任务,多学习一些东西。可侯亮平看到分组情况后,脸上明显闪过一丝不悦,虽然很快就掩饰了过去,但还是被细心的同学察觉到了。
活动过程中,那几位农村出身的同学都特别积极,他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耐心地给社区居民解答一些简单的法律问题,尽管有些问题他们也不是很确定,但都会认真地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再仔细研究。然而,侯亮平却对他们的努力视而不见,还时不时地流露出轻视的态度。当一位农村同学在给一位老人解释关于房屋继承的法律问题时,由于紧张说得稍微有些磕巴,侯亮平在旁边听了,忍不住小声嘀咕道:“连话都说不利索,还来做咨询呢,也不知道能帮上什么忙。” 这话虽然声音不大,但周围的同学都听到了,大家纷纷看向那位被嘲讽的同学,只见他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原本高涨的热情也被侯亮平这一盆冷水浇得所剩无几,只能尴尬地低下头,继续默默地做着手头的工作。
还有一回,在学校组织的一个法学学术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假期里参与的法律相关实践或者调研成果。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讲述了自己在家乡看到的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引发的纠纷案例,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如何加强农村地区普法宣传的一些思考和想法。这位同学讲得很用心,也确实是结合实际情况做了深入的调研,可侯亮平却在听完后,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你说的这些都是些小地方的事儿,太局限了,根本没什么深度,和咱们在大城市里接触到的法律问题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呀。” 这番话让那位发言的同学又羞又恼,觉得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被侯亮平如此轻易地贬低,心里特别委屈,而其他同学也对侯亮平这种高高在上、随意贬低他人的做法感到十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