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倾沅向李大娘介绍余笙笙和月儿,找的是远房亲戚家中受灾来投奔她的借口。

毕竟余笙笙的真实身份不可说,以免引来一些麻烦。

虽然,如今这世间知道余笙笙真实身份的人只有几个,但事情还是保险起见为好。

“原来是笙笙和月儿,这气度看着真不凡,跟官家小姐似的。”

李大娘同余笙笙和月儿打过招呼,让两人先坐。

“大娘、大嫂!”

余笙笙和月儿入乡随俗,也没让顾倾沅教,自个便有眼色的喊起人来。

香草温婉一笑应了,继续做着孩子的小衣裳。

余笙笙和月儿的目光落在香草手上,余笙笙看了一会,真心实意的赞美道:“大嫂绣活真好!”

瞧那绣花,活灵活现似的!

要说她和月儿的绣活好,那也是因为有绣艺师傅教导。

但大嫂是乡下人家,从小就绣,能绣到这种地步当真是天资绝然了。

“没有没有,一般般罢了!”

香草谦虚一笑,她也就这点绣活拿得出手了。

顾倾沅见状便和李大娘提起做冬衣的事,“娘,后日就中秋了,过不了多久天气就要转凉,我想着咱们要不要提前把冬衣做好呢。”

虽说桃源村的冬季不至于像九林村那边那样冻的人受不了,但也依旧会冷啊。

而且今年西北雪灾,南边旱灾,谁知道这老天爷会不会抽疯呢。

有备无患,总是好的。

第200章 商量,她不想她们受苦

如今天气早晚凉爽,即使是白日有太阳也不热,而是温度适宜令人觉得舒适。

李大娘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自然知道桃源村的春天虽不至于风雪漫天,但也有寒风呼呼的时候,保暖是基本的事儿。

听顾倾沅提起做冬衣和棉花的事,她便笑着问了:“丫头,你今个儿去布行问,棉花和冬衣是个什么价儿啊?”

“娘,布行的佟掌柜告诉我,棉花涨价四十五文一斤,棉衣薄的两百文一件,厚的就要两百六十文一件了。”

顾倾沅把棉花和棉衣的行情告诉李大娘,听的李大娘和香草不由得惊了。

李大娘叹息一声道:“往年棉花虽贵,但也只是二十五文一斤,棉衣则是一百五十文到两百文的价钱。如今世道乱,不想棉花和棉衣都涨价这么多。”

哎,老百姓过日子难啊!

顾倾沅问李大娘,“娘,棉花和棉衣虽贵,但咱们总不能硬扛着冷吧,所以,该花还是得花,钱再赚就是,但要是没了好身体,赚再多的钱都是无用功。”

她这话确实在理,钱能花就能赚,不能拿身体开玩笑。

李大娘想到去年冬天香草和大壮因为冷而感染风寒的事,顿时附和顾倾沅道:“丫头你说得没错,娘听你的!”

他们一家子的冬衣都已经结硬不保暖了,确实该换新棉花或者买新衣穿。

但若真比较起来,还是买棉花换棉衣芯子划算。

“娘,我一开始本想买棉花自己做冬衣,但我想着自己绣活不行,若要做冬衣还得辛苦你和大嫂,毕竟大嫂怀着双胎且还有两三个月就要生了,所以我本想买成衣……”

“买成衣干啥。”

李大娘摇摇头道:“还是买棉花划算,你大嫂怀着孕就由娘来做,咱们两家人的衣裳不费什么功夫。”

她这样说其实是往轻了说,毕竟冬衣可不比夏衣,做的时日只是要比夏衣要多。

香草也附和李大娘的话:“二妹,我怀着孕也没那么娇贵,而且做衣裳的时候又不像干农活和家里的活,只用坐着动动手就行,我能做的。”

“阿沅,还有我和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