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二唏嘘,即使他们不轻易出村,也听说外头正在打仗的事。

顾大伯走到陶二面前,好声好气问他:“这位老弟,你是桃源村的人吧?”

“是嘞。”陶二点头,“这位老哥,你们来桃源村是有什么事吗?”

顾大伯闻言有些不好意思,“是这样的。我姓顾,我们这七户人家来自西关,是九林村人,一路逃难到这里,是想找个村子落脚安顿。不知道你们村子的村长是谁,可否让我跟他谈谈?”

他向陶二将情况做了简单说明,以免陶二听不明白。

陶二听明白顾大伯意思,他挠挠头为难道:“老大哥,这事儿我做不了主,要不我去村里跟村长说说,成吗?”

“成成成!”顾大伯见陶二答应传话,十分激动:“那就麻烦陶老弟了。”

陶二应声去了,留下忐忑的顾倾沅一行人。

“沅丫头,你说这事儿能成吗?”

顾大伯望着陶二走在村道上的背影,下意识问旁边的顾倾沅。

这段时日相处下来,他觉得沅丫头这孩子看事情总有自己精到的分析,且主意都不错,完全不像十五岁的小丫头,老练极了。

“有志者事竟成!”

顾倾沅微微一笑,不管怎么说,总要试一试才知道。

陶二走进自家院门,把肩上锄头往地上一放,连脸都没洗一把就又要出去。

他头也不回的往灶房吆喝一声:“桂花,我有点事儿去郭叔家一趟。”

陶大嫂从灶房里面听到动静,急忙走出来把人叫住。

她麻子脸上一脸担忧:“咋回事儿呀孩他爹,饭都要做好了,你去村长家干啥呢?”

“你别担心,没啥事儿。”陶二挥挥手,“回来再跟你说。”

他说完就冲出家去,留下陶大嫂追出院门来冲他背影“诶诶诶”的喊了好几声。

第二十一章:郭老伯,祠堂集合

陶二左拐右拐,来到一户人家外。

这户人家砌的石头院墙,中间有道院门。

此时院门打开,院子里正有两个穿着肚兜,光着腚的小娃娃在地上用竹棍撩蚯蚓玩。

两孩子玩的正乐,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旁边有个身穿布裳,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矮凳上头,看护着孩子。

老人脸上满是褶皱,下巴蓄着一溜白胡须,双目炯炯有神,看着十分有精气神。

陶二在院外往里朝老人喊,“大伯,在家呢。”

“诶,在家呢!”郭老伯抬头一应,朝陶二笑眯眯招手:“陶二呀,怎的呢?”

陶二走进院里,把顾倾沅一行人想来桃源村落脚安顿一事说了。

“大伯,那群人看着老弱病残,并没有恶意。那个顾老哥想找你谈谈,你看意下如何。”

郭老伯听后并没有应话,而是细细思索。

自从打仗开始,村里不少人家都携家带口逃难去了。

留在村里的除了老了走不动或者舍不得故土的人,别看着村子有二十三户人家,其实剩下在村里的如今不过十来户。

空屋子多的是,要是那九林村的村民来落脚安顿,倒也不是不行。

郭老伯心善,去里头和做饭的郭婆婆说:“老婆子,你先做饭,我去村口一趟。”

“好端端的去村口干啥,草刮不是拿回来了?”

郭婆婆一脸不解。

郭老伯于是把事情跟她简单提了几句,郭婆婆叹了口气:“行,你去吧。这外头世道乱,都不容易,咱能帮着就帮着吧。”

郭老伯应声,带着陶二前往村口见顾大伯他们。

村口大榕树下,暖风徐徐,吹得人身子一阵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