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里。

“这位参观者,请把手机调至静音,以免影响其他人。”讲解员边走,边引导十几个参观者来到一个特殊的玻璃展柜前。

巨大的玻璃展柜中央,放着一本翻开着,保存完好的印刷书,旁边还罗列着许多打过补丁的草稿,上面有笔记,修改意见,甚至还有饮料食物沾上的已经风干的污渍。

展柜的信息牌上写着:《把自己关进书里了怎么办!》

参观者们都好奇地围在玻璃展柜外面,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讲解员走到一侧开始讲解,“大家都知道,伴随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广泛应用,由真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已成极为罕见的稀缺品,特别是小说这类,可以用AI一键生成的低门槛文字作品,已不存在真人创作者,无论是绘画或文字创作,在AI的替代下,我们已经失去独立创作的能力,而我们眼前这本名为《把自己关进书里了怎么办!》的小说作品,就是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珍贵纸质书籍的首发版本,里面还记录了书从诞生之初,到发行的全过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线索,让我们对真人创作者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它融入了作者的精神和灵魂。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眼前的全息影像讲解,观看一段相关纪录片,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作者以及其创作的心路历程。”

说着,讲解员把自己脖子上的按钮按下,仿真身体就进入了节电模式。

在AI还未完全替代人类生产生活创造的那个时代里,凌浅浅作为一个始终坚持自己创作的年轻作家,忐忑又兴奋地抱着自己的小说初版,走进了一个出版社。

在此之前,编辑已经审核过电子版,并给出了修改意见。

她坐在出版社的会议室里,翻开笔记本听取修改意见。

坐在她对面的编辑翻阅着打印稿,说到,“书我们看过了,是有潜力的,但需要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