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恕罪!菩萨恕罪!老汉……老汉知错了!”
李老三也冲了过去,把从翁家村分到的粮食倒进了功德箱,“菩萨开恩!饶恕我吧!”
刘大壮红着眼圈,狠狠心,把自己分到的“罪恶”倒了进去!
越来越多的柳树屯汉子,在恐惧和负罪感的驱使下,走到那巨大的功德箱前,将分到的、本就不多的粮食倒了进去!
动作僵硬。
姜婵站在原地,像一座沉默的冰山。
她看着这群不久前还在为得到这一点点粮食而兴奋的人,此刻却像被抽掉了脊梁骨,争先恐后地将活命的希望献祭出去,只为换取一个虚无缥缈的“赎罪”承诺。
荒谬,又带着一丝悲哀。
广场上,更多的灾民受到感染,涌向功德箱。
倒粮的哗啦声、磕头的闷响、夹杂着低低的忏悔和啜泣,汇成一股诡异而压抑的洪流。
姜婵冷冷地看着这一切,推着板车,带着脸色苍白、紧紧抓住她衣角的小桃,无声地逆着人流,退向广场边缘的阴影里。
这“慈航普度”之地,在她眼中,已化为吞噬人心的血盆巨口。
堆满“供品”的沉重功德箱旁,不知何时摆上了一张长条桌。
一个穿着整洁灰色僧衣、面容严肃的僧人端坐桌前。
他面前摊开一本厚重的、封面暗红的册子功德簿。
他手持毛笔,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广场的低泣与忏悔:“捐了财物,祈愿回向的施主,请来此登记名姓,所求何愿!佛前有名,方证功德!”
这话像投入油锅的水滴!
那些捐了粮、磕了头的灾民,仿佛找到了更实在的锚点,纷纷涌向长桌!
“师父!我!我先登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子挤到最前,枯树枝般的手按在桌面,急切地说,“老婆子王蔡氏,捐了半碗粟米!求回向给我那饿死在半道的老头子王有田!求菩萨让他早登极乐!下辈子投生到好人家,别挨饿!”她浑浊的眼里含着泪。
僧人面无表情,提笔蘸墨,工整写下:“王蔡氏,捐粟米半碗。回向亡夫王有田,祈早登极乐。”
写完,他朗声唱念道:“王蔡氏捐粟米半碗,功德回向亡夫王有田!亡魂王有田,承此功德,早脱苦海,登彼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