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我能够接替公爵大人,成为罗格朗的帝国骑士。”

威廉三世会死去,白金汉公爵会陨落,一代人一代人的离去,但是一头雄狮的陨落不代表这个国家从此失去依靠,终会有新的雄狮从血与战火中走出。

现在,希恩将军,他已经证明了。

他的确能够接替白金汉公爵,成为新的帝国骑士。

――他已经是帝国骑士了。

过了很久,国王终于提笔开始写下颁给所有罗格朗人的令状。

接过国王书写好的令状后,内务总管低头看了一遍,只觉得手上这张纸重达千斤。

这是一份半演说半命令的令状。

令状的后半截,字痕深得像是刀刻一般。

“……只要最后一个罗格朗士兵还未死去,那罗格朗帝国就永不灭亡。我将以罗格朗帝国君主的身份,与每一名骑士一起奋战到底,我将为这个国家流尽每一滴血,将使蔷薇之旗永不倒下。”

“我以罗格朗君主的名义,请求所有罗格朗的人民,不论你们身在何方,请你们与侵入家园的敌人抗争到底。罗格朗的未来就在我们所有人手中。”

“帝国的荣耀不容玷污,帝国子民之血不容亵渎,叛徒将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在此我下令――”

“追夺希恩?罗兰斯特东南防御线统帅一职,追夺在希恩?罗兰斯特的伯爵爵位,收回一应给予希恩?罗兰斯特的领地。”

“委任萨尔?考特为蔷薇铁骑总将。”

“叛徒当死,举国而战。”

……

内务总管带着这份令状退了出去。

国王孤独地坐在房间中,他沉默地看着窗外。

漫漫长夜,黑夜永寂。

作者有话要说:  翻了翻上一章的评论,在这里做个解释。

蔷薇铁骑的撤退,这一事件,可以说有历史原型,也可以说没有历史原型。之所以说有,是因为历史上有太多不得不做出的战略性撤退。而说没有原型,是因为它不是具体地根据一个两个军事史上的撤退来写的,而是综合了较多的类似战役决策来写的。

在战争中,很多时候,不得不在局部战局上进行撤退。比较为人熟知的撤退如敦刻尔克撤退为二战的胜利奠定基础,红军长征的撤退保证了有生力量,苏联西伯利亚撤退是击败希特勒的重要一环等等。战争不是死磕硬怼的理想化游戏,撤退对于撤离区的人民来说虽然是残忍的,但是往往它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首先是,为什么“人口不多”不带着整座城的人一起走。

对于处于中世纪罗格朗人口的情况,参考了中世纪的英格兰。以英国史学家D.M?帕利泽在《不列颠城市史(600-1540年)》的观点,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城市化水平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而当时的大城市人口数目可达10000~80000。这个数据在今天看来,似乎真的很少,但我们必须将它放在中世纪,人口密度低,生产力低的背景去看。而且,中世纪的大城市会对周围地区形成一种辐射,因此中世纪的战争才有“围城”为主的现象,一旦关键的城市城堡被攻陷,就将辐射影响到周围的小城镇以及所有村庄。

即使不算上主城周围辐射影响到的小城镇和村庄,光就布巴斯城内的数万平民,也是绝对不可能带走一起撤离的。一、中世纪的组织能力很有限,想要迅速地撤离一整个城市的人,以当时的人力物力和地方系统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事实上,就算是放到科技发达经济发达的今天,想要紧急组织一个人口数万人以上的城镇进行撤离,也是一件复杂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事,甚至往往还会因为恐慌造成意外伤亡】二、当时蔷薇铁骑是处于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