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青苗法也着实是有意思的东西。)

(若不是天幕,恐怕我们还在看着那些所谓资本强国。)

(摸着前人和后人过河,也是一件好事。)

……

天幕之上一瞬间就出现了很多标志为‘清’和‘民国’时候的人,甚至于还有姓‘康’和姓‘梁’的人出现。

朱清谷也是一看而过,并不过多理会。

秦敏才先是说了从二十世纪到现在,学界当中的学者对待青苗法的各种看法,有的人说是哪里有错,有的人说是因为王安石的想法没有考虑到下面执行的人,有的人说青苗法是为了政府敛财而不是为了农民促进生产……

什么样看法的学者都有,也有人说是因为青苗法建立起来的信用关系是在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是社会效益,违背了传统农贷制度当中赈贷不分以及不以利息为约束的道义规则……

秦敏才也都是一略而过,天幕上的人一下子同意秦敏才说的这个观点,一下子同意那个,一下子觉得另一个也对。

下面的赵顼苦笑了几秒,偏头去看王安石的时候,只觉得王安石像是在听什么与他无关的事情,又或者是把自己暂时当成一个局外人来审视,换了另一种思考的方式。

赵顼还是没有办法做到这种程度。

这上面的秦教授哪里是在说殆政?每一字每一句都像是在骂他摇摆不定。

可是当时的时局,唉……

赵顼突然间感觉额心一跳,等他回头的时候就接收到了赵匡胤的死亡目光。

赵顼:“……”也不能怪他,王卿到后面脾气越发的酷烈执拗,很是着急,他都看出来不对了,而且到了后面也的确是……

在青苗法之前,普遍用的就是常平法。

所谓的常平法,起源于汉武帝的常平仓,很简单,也就是政府在粮食丰收的时候,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多余的粮食,在粮食歉收的时候,就以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防止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

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也就是在常平法的基础上改革,将单纯的粮食储备调节成为贷款,从纳物转变成为纳钱,其实也是一种进步。

之前明朝在这方面都有的夸,为什么宋朝没有?

秦敏才觉得可能是下面的人有点蔫了,所以夸一夸。

其实他们不是蔫,就是在思考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秦敏才在对比青苗法和常平法之后,他们也看出青苗法有常平法的赈灾功能,但又多出了经营的功能。

可是对于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根本没有想这么多,着眼点就在利益的冲突。

司马光其实也是代表地主阶级的一员,高太皇太后也是,就你王安石是大公无私的圣人!

司马光想到这里,就明白为什么到了后面他们反倒是都急了,王介甫有王介甫的急,他司马君实也有司马君实的急。

秦敏才还对青苗贷的贷款利息进行了研究,然后就说到了后世学者所研究的青苗法失败的原因。

很多人的看法都是不同的。

有人说是因为封建制度,有人说是因为王安石变法到了后面固执己见、好大喜功,有人说是因为他用的人错了。

“早年间我也详细深入的研究了变法,我的论点就是青苗法因为受区域大小的限制,在管理上很困难,如果只是一个小区域,没有问题,但是到了一整个大的国家,不免要考虑更多东西。”秦敏才说。

下面的人也点点头,谁知道秦敏才又是摇头一笑,“现在要让我再写写,应该会这么写”

“青苗法的借贷和放贷间隔时间太短了,这样会造成比较剧烈的物价波动,农户是有损失的,还有纳钱纳粮均可,以及上户保下户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