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说的西夏,其实也还应该称作党项、夏州之类的,也正是李元昊,他摆脱了宋朝和辽国的一些控制和桎梏,建立了西夏政权,也制定了官制、法律,完善国家体系,与此同时还改革了军事制度,”
“创建精锐部队,奠定了西夏和宋、辽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文化当也有建树,比如说推行西夏自己的文字,强化民族认同……所以说他是一个相当有远见的君主。”
“也因为李元昊,西夏和宋朝的关系再次进入紧张的状态。”
鲁桡详细说明了西夏和宋的关系不是因为西夏内部统治阶级对宋态度的变化就是因为宋朝统治阶级变更、政策的改变而变化。
西夏内部会因为利益妥协,而宋朝这边的情况则是比较多,比较复杂。
他们要改革,轮番上场的改革派和保守派都在践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也就导致了宋朝内部对待外部的态度的反复。
也正是因为外部的因素,宋朝的许多财政压力是由于军事所带来的,为了让内部的财政不陷入崩溃的状态,朝廷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财政政策。
无疑这些财政政策会对宋朝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
鲁桡在这里才渐渐的进入正题,也正好扣题,他所说的就是宋夏关系下宋朝的经济。
并不像是之前明朝经济课的时候,讲师们突然间给了大家当头一击的感觉,而是一点一点的铺垫完满了之后,才进入其中。
让大家系统性的了解了宋夏关系的转变,也方便等会说到经济的时候,让大家更加明确的知道宋朝的经济是如何的受宋夏关系变化所影响。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财政有三冗,冗官,因为官员太多,导致官员冗余,冗兵,为了稳定社会和抵御外患,大量招募士兵导致军队膨胀,但是战斗力不高。”
“然后就是冗费,”鲁桡的话音刚落,他就摁了按键,ppt上就出现了这几个字样来,“冗费其实也就是因为冗官和冗兵产生的俸禄和军费,支出是很庞大的。”
“尤其是在军费上的支出,是北宋财政支出最庞大的一笔。”
“那么军费里面包括什么?一个是战士的军俸和赏给,一个就是物资,前面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后面这一项可是会变动的,尤其是随着对外政策的改变,这一项肯定也会增加或者减少。”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资料。”鲁桡给大家放出了《资治通鉴》里的一些片段。
里面就是在说1038年宋夏战争开始之后,在1040年陕西路一路驻军的军费都要一千五百万贯,这是范仲淹估计的,但这是往少的算。
事实上是不可能就这样算少的,而是要往高的估计,因为宋朝的给将士的抚恤还算是比较丰厚的,所以要把这个数字往两千万贯上去算。
这还没有把购买粮草的钱算进去,后面宋朝朝廷也在陆陆续续的往里面增补钱粮。
宋朝也不是全然没有骨气的,那个时候的君臣都发话,就算是耗尽内帑也在所不惜!
天幕下的人看见这些支出也是倒吸一口凉气。
有些人已经通过学习知道怎么算,可就算是没有学习过的也知道陕西路这边的军费耗支已经超了平时的一半还多,也就是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50%左右。
陕西路的军费支出马上就占据了西北三路军费支出的50%左右。
“也正是因为庞大的军费支出,所以朝廷开始向地方征收节费用来缓解财政收入,但这样的举动无疑是饮鸩止渴。”
“原本勉强可以维持收支平衡的地方财政更加的混乱亏空。”
鲁桡说到这里,面色平静,但是下面坐着的宋朝臣子可就不那么平静了。
所以不是他们不想打,他们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