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也已经采用混合选法,谷类作物要年年选种,种子田和大田还要分开,田间其他的品种要及时除去,这种办法是防止种子混杂。”

“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郭义恭的《广志》当中都有记载华夏在那个时候培育出来的大量的良种。”

朱清谷翻找资料的时候,也很是讶异,原来古人其实培育了如此多的品种。

甚至于粟的良种都有86种之多,还有着种种的优点,比如说早熟、耐旱又或者是不怕虫害等等。

不仅仅有关于粟的,还有黍或者是大豆等等。

古人并不是傻和笨,或许有的时候会因为信息不流通的缘故让自己的思绪有些滞涩,但只要稍微的点一点,前面便是通途。

包括前面提到了水稻的雌雄株,他们也一下子就明白了,很快就带人开始研究。

虽然时间会有些漫长,但只要有想法,开始了,就什么时候都不怕。

第211章 良种2

“但是培育良种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我们要怎么选择种子才能够最大程度的产出呢?”

朱清谷放出了几张照片,上面是比较具有对比性的几种稻苗。

一放在一起,就很明显了。

“首先我们要明白品种分类,有些品种分类直到我们现在还在用,《齐民要术》中所说,谷的成熟有早有晚,苗杆有高有低,收取的谷子的多少也有区别,还有米的味道也有好吃不好吃。”

“而对早熟矮杆品种的认知绝对是一个突破。”

“很久很久之前,我们古代的农民就已经意识到早熟的品种,苗虽然短,但是收成很多,所以早熟矮杆的谷苗的增值产量很高。”

“但是早熟品种的味道并没有晚熟的谷米的味道好。”

“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宋朝时候被大量推广的占城稻,产量相对来说较高,但是味道却不是很好,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能够填饱肚子就已经足够了,还管什么味道好不好?”

朱清谷觉得很多东西现在吃着都没有小时候的味道好,可能现在都讲究效率,来不及讲究质量了,但是大家都可以吃到。

现在依旧还是会有贫穷的地方,肯定是先吃饱,富裕了之后才会有资格来挑剔是不是吃得好。

古人也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贾思勰也看到了天幕,天幕之上说到他的《齐民要术》,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我此生于天下有用,天下万民无需再饿肚子便已经是最好的了。”

宋应星也有感,写《天工开物》其实也是想要做一本百工之书,与其他农书又或者是机要之书于民有用即可。

被天幕提到,甚至于一些知识后世人还用着,他们都是浑身一激灵,目光似乎要穿透天幕看到后世的一片一片农田。

千年前百年前的农民似乎也和后世劳作的农民的身影重叠在一起。

只不过后世的农民不再苦难,而眼中满是期盼和对收获的希冀,他们脸上带着的都是笑容。

不用像现在的人即便是收获了,也需要为下一餐而忧愁,为纳税而忧愁。

又出现几个青史留名之人,可是这一回这些文人却没有酸和妒忌。

贾思勰的确于万民有功,而且这份功绩是无可指摘的。

连田头地间都能够钻研出学问来,这不本身就是最难得的一件事吗?

“隋唐五代和宋元时候的繁种和育种基本上是承袭魏晋南北朝的方式,而到了明清的时候,又有所突破。”

“明代的耿荫楼在《国脉民天》当中提出了养种,人有父母,瓜豆也有父母,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