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始终是摆在头上的头疼大事,朱元璋怎么都忘不了,所以什么气都往老四身上撒,想了很多法子,朱元璋都觉得不妥。
正好汉文帝也问了这个问题,那就听听。
嬴政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欣赏朱元璋雷厉风行,但是朱元璋搞的复古还是让嬴政有些难言。
比如说让妃嫔殉葬。
说不定朱允炆想搞什么井田这种复古也是有传承的……
封王这个问题,其实也挺有趣的,朱清谷虽然不喜欢清朝,但也不得不承认很多地方清朝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就算是人还有正反两面。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分封宗室藩王,七国之乱也是由此始。”
“古代的政治斗争很复杂,皇帝如果要寻求帮助,肯定也是寻求血缘亲近的同宗,比如说希望他们勤王护驾,但是藩王权力过大,又有可能威胁皇室。”
“历朝历代,主要是两种办法,一种是权衡宗室王爷的权力,把他们限制在可控的范围里,第二就是加强宗室教育,培养王爷的忠君思想。”
“严格限制宗室藩王的权力,到了曹魏时期就变得十分严苛,曹丕建立魏朝之后,就对曹植严加防范,曹植做什么事情都在他的监视当中,甚至曹丕还会频繁的迁徙曹植,并且对待其他的兄弟也是如此。”
“后来司马懿夺权的时候,曹氏宗族没有一个人反抗。”
第200章 平衡宗藩
曹操听到这里,也是微微的敲着桌子,似乎也预料到了一般,“物极必反啊!这性子也是像极了操!”
“司马懿……”曹操渐渐的冷笑起来,“司马家,片甲不留!”
而天幕下的其他曹氏宗族也俱是愤懑,甚至有些人开始想要接触曹植。
司马懿自觉大祸临头,但是门口盯着司马家的暗子也在等着他们的行动。
最后司马懿还是坐在了堂中,他以为他冷静自持,可手为何又是颤抖的?
朱清谷又继续说,“……后来司马家族建立晋朝的时候吸取了曹魏的教训,为了防止宗室力量太弱,无法拱卫中央,开始大封宗室,这些宗室都享受政治、军事实权,结果后来爆发了八王之乱。”
“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纵观绝大多数朝代都在这两个极端当中左右摇摆,历朝历代当中对于藩王的限制多过重用。”
“到了明朝,就会神奇的发现明朝直接把两个极端都演绎了一遍。”
朱元璋老脸又黑又绿。
永乐大帝朱棣闭嘴了。
明仁宗朱高炽轻咳了一声,明宣宗朱瞻基摸了摸鼻子……
大家看得多明朝的乐子了,也都知道明朝宗室藩王是个什么情况,也的确就是这两种极端。
挺对。
“朱元璋登基的时候,兄弟都没有了,封的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让他们去镇守边疆,而藩王要做到这些事情,肯定就需要军权、财权和人事权。”
“到了建文帝的时候,朱允炆都在担心自己驾驭不住这些叔叔,叔叔们权力又这么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那他肯定也要削藩。”
“但凡他手段怀柔一些,缓慢一些削藩,其实叔叔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意见,后面就不会出现‘靖难之役’了。”
“朱棣靖难的时候的口号之一就是反对削藩,但是他当了皇帝,削藩就十分的积极,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自己靖难也担心别人靖难。”
“他把朱元璋留下来的藩王制度基本上推翻,只留下高官厚禄,只要这些藩王不参与政务,也不能到处溜达,相互不能往来,不能做任何的事情,就可以永享富贵。”
“所以明朝的宗藩只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