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有网友考究关于孔子的身高的时候,发现他很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寸,按照西汉的尺寸换算,那么就是一位高两米一两米二的巨人,过于夸张了,如果换算成为周朝的尺寸,那也是一米八几到一米九几的身高。”】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屏风孔子像高约七尺九寸,换算过来也是一米八几的大高个,在当时来说是妥妥的长人了!”】

【“孔子的老爹在“偪阳之战”中举起数千斤的城门掩护敌人撤退,《吕氏春秋》中说过孔子“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加上孔子祖籍山东,妥妥的就是一位山东巨汉!”】

这么一说,也的确颠覆了不少古代读书人的想象,从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一下子就跳到了举着城栓的大汉形象,似乎有些脱节了。

赵祯摇了摇头,赶紧把想象的军汉画面丢出去。

可还是一下子就扎根了。

转念又想到读书人也有六艺,范卿等也的确是读书人的典范,能文能武了。

第136章 论语

【“由此,逐渐的就把《论语》衍生变成了另一种解释。”】

【“《抡语》诞生了!”】

[听懂起立,鼓掌哈哈!]

[现在孔子在我心中已经是肌肉虬结的山东大汉的样子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学不懂了,因为前人的解释不对,现在这才是正确的!]

在天幕人略微崩坏的想法里,果然又开始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打听到了去你家的路,到了晚上你就得死!”】

【“既来之,则安之:来都来了,就安葬在这里吧!”】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打架下手不重就没有威严。”】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话用怪力把你打到神志不清。”】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学了我的武功不学我的思想,就会迷茫,学了我的思想不学我的武功,就会被别人打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是打架,只要犹豫,对面就站起来了,不犹豫就能够直接将对方打废。”】

还有什么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看得天幕下的儒学生灵魂出窍,恍若石化。

论语还能够这么解释?

后面历朝历代的人都感觉荒诞。

孔家人怒不可遏,“这天幕之前污蔑我们孔家也就算了,现在连至圣先师都要污蔑!我们孔家一定要抗议,在天幕上抗议!让历朝历代的人都看到。”

另一个孔家人直接就扇了他一巴掌,眼神既惊又怒,“低声些,难道咱们家的那些事情说出来,光彩吗?”

那个孔家人挨了一巴掌不说,更是支支吾吾的,一下子无言了,“难道就只能看着天幕上……”

“说就说,没听出来他们都是调侃吗?”

孔家人的心绪,别的文人不知道,其实很多人都知道这是调侃,一部分文人是由后世的人去,一部分人也是笑笑一过,有些人狐疑还想说得挺有道理的。

那些一直骂着‘邪典’‘侮辱圣人’的腐儒则是不归纳在其中。

但他们怎么样,又管不着天幕上的事情。

秦朝和汉朝初期就是看乐子,秦朝崇尚法学,汉朝初期用的黄老之学,对于儒学没有太多想法。

后面的明清时候,倒是有一些文人聚结游行。

清朝直接抓进去,别管什么,问就是文字狱。

明朝初期谁敢在洪武老爷子和永乐大帝面前置噱?至于别的朝代也是各显本事,皇帝就无奈摊手,有本事你们去和天幕说去呗,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