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在永历三年的进士面前,谁也?别?自称“天子门?生”了,不配。
第 148 章
照例, 皇帝在传胪大典之前,召见前十名,与?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诚挚的交谈, 使这?些“时来?运转”的中下游贡生感激涕零,纷纷表示将肝脑涂地以报君恩。
郑迁的脸色最不好看,沉的能滴出水来?,当下没有什么异常, 回到家中便急火攻心发起了烧,勉强参加完三月十八日的传胪大典后就病倒了。郑瑾告假在家?侍疾,六科言官顿时如一盆散沙,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喷。
几乎同时, 市面上出现了一本?名为《宪官现形记》的短篇小说集, 相传收录了前朝御史台六十二名谏官的内宅私事, 讽刺意义极强,着重揭露了这?些外表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御史, 内在是何等的道貌岸然、龌龊卑鄙。
这?本?书没有署名, 也不知从何?处出版,甫一上市便风靡京城,因隐喻太过明显, 极易对号入座, 成为京城老少茶余饭后的笑谈。
言官们一下子萎了,事情不是过去了吗?到底是谁把?他们的“猛料”卖到坊间去的?
皇帝故作勃然?大怒, 再次提出考察“科道?”, 事关朝廷脸面, 这?次谁也不敢反驳了,吏部立刻拟出条陈, 以“京察”的标准考察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
朝野一片哗然?,躺着中枪的都察院满腹怨言,却无人真正敢在风口浪尖上闹事。
这?次考察,六部言遭受重创,业务不强的被判罢软无能,冠带闲住,业务过强的被判轻佻浮躁,或降职或外调,半数以上的给事中因此?被驱离了中央。因六科的“科抄”是政令下达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吏部尚书立刻上书,要求铨选
LJ
言官,补齐空额。
接连几日,郑阁老一直称病,沈聿登门看过两次,皇帝也派遣太医过府诊脉,竟是真的病了,郑瑾每天愁容满面,胡子拉碴,都没精力和沈聿吵架了。
“父亲不在内阁,这?些人就开始胡搞了,六科言官缺额,六部各衙统统都要停摆,重六部而轻六科,就是在玩火。试试看吧,到底谁才是祸害朝廷的宵小。”
沈聿神情淡淡的道?:“但?愿恩师早日康复吧。”
此?时府婢到厅堂来?:“沈部堂,老爷请您进?去。”
两人同时起身,府婢却道?:“老爷只叫沈部堂一人进?去。”
郑瑾脸色一沉,到底没敢说什么,又坐回官帽椅上去。
沈聿随着府婢进?入内院,先给师母见礼:“师母憔悴了不少?,也要保重身子,内子托学生给您带来?的阿胶,您记得每日服用。”
“知道?你们夫妻一片心意,我记着呢。”郑夫人一边领他进?内室,一边道?:“这?两年公务繁忙,来?的也少?了,等你老师大好了,带听澜和孩子过来?,师母亲自下厨做莼菜鲈鱼羹。”
沈聿只是笑道?:“学生又有口福了。”
@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郑迁靠在床头两个摞起来?的枕头上,额头上敷着帕子,脸色苍白,气息不稳。
见老师这?副模样,沈聿又不免揪心,抛开政见不谈,但?论师生关系,郑迁在他心中的地位远远胜过父亲。
其实官场师生,有时远胜父子,座师能帮你的,父亲未必帮得了你,相反的,学生能做到的事,儿子也未必能做到。师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成?紧密的共同体。
何?况郑迁培养沈聿,从不是为己所用,而是真心实意的培养一个接班人。
“师母,老师还没退烧?”沈聿问?。
郑夫人解释道?:“你来?之前又烧起来?了,浑身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