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身,躬身行礼:“微臣沈怀铭。”
难怪眼熟,皇帝心?想,原来是沈师傅的长子,两人站在一起,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小沈卿家,你有什么见解?”皇帝问。
尽管怀铭已经摆脱了?小沈某某的称呼,但是这?话从皇帝口中喊出来,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臣末学后进,不敢妄言朝政。”沈怀铭道。
“你畅所欲言,在场有你的坐师,你的上司,还有你的父亲,便是说错了?,作为前辈,谁又?能?怪你不成。”皇帝问:“是不是啊,众卿?”
皇帝经过三?年多的耳濡目染,终于?也学会了?文官那套道德绑架的实用技能?。
众人只得应和?,鼓励怀铭说出自己的见解。
怀铭朝众前辈告罪一声,娓娓道来:“刚刚卢部堂说到?’倭患起于?市舶’,下官认为,追根溯源,应从倭寇的组成说起。”
“其一是真正的倭人,日本因战争流亡的大小藩侯和?士兵,随着季风飘洋过海,侵扰沿海;其二是以捕鱼为业的沿海百姓,因海禁没有生计,被逼出海为寇;其三?是海商、豪强相互勾结,走?私以牟取暴利,私通不成,便会商转为寇,剽掠沿海,祸害一方。”
“御之怠严,则其值愈厚,而趋之愈众。譬如民间堵鼠穴,往往要留下一个出口,若是全部堵满,不留余地,则处处破穿,所谓堵不如疏,疏不如引,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因此,臣认为,海禁一开,非但可以抑制走?私,还能?从根源处抑制海寇作乱。”
此言一出,众人唏嘘,反对的一派纷纷用不善的目光看着怀铭,却没有一人驳斥。
不得不承认,眼前这?个雅正端方的年轻人着实令他?们?刮目相看,至少他?们?在这?个年纪没有这?样的见识,且在座的许多人,可能?至今也不懂得倭寇的成因,只知是一群倭人和?一群汉奸组成的强盗而已,盲目的认为只要海禁足够严,就能?将?他?们?阻挡在外。
户部侍郎道:“南直隶宝船厂报上来的预算,国初下西洋的宝船多是两千料的海船,甚至有五千料的巨舶,要想打造同样的船只,需要耗费数十万两之巨,这?笔预算又?从哪里来呢?”
怀铭不假思索道:“不需要造船。开关之后,重开泉州市舶司负责监管和?课税,发给商民以’出海船引’,凭借船引出海自由贸易,以避免漏税。”@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