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缺点是导播切的镜头乱乱的,实在不理解Killing Part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切观众席?0人想看台下观众的反应好吗!]
[唉,感觉苏霂队完蛋了,《等不到黎明》本身就是一首注重声乐的歌曲,苏霂队倒好,一个队凑不出两个唱担(严格来讲是0个,苏霂是创作担,江以桉是Rap担)。]
[和《深渊》舞台对比,褚京择队的《等不到黎明》吊打两个《深渊》队伍,大概这种水平已经是整场公演的巅峰了吧。]
……
褚京择队演出结束,主舞台回归黑暗,大屏幕中开始放映苏霂队的[记录片]。
片段主要围绕江以桉为提高舞台整体呈现度而提出的三个办法。
前两个办法先前已经提及,为‘歌曲和声由一人包揽’及‘更改舞台运镜方式。’
而第三个办法,则是‘颠覆现有的舞台风格’。
“学长们现有的舞台设计全部围绕‘救赎’这一主题,但单看歌词,《等不到黎明》这首歌的歌词中并没有提到‘救赎’。
会议室里,在与节目组的舞美设计导演进行沟通的申请通过后,江以桉提出假设:“倘若‘救赎感’是对舞台主题的升华,那么极致的破碎感,是不是也能行的通呢?”
“毕竟歌词围绕的主题是‘绝望’,在‘绝望后被救赎’这种可能性的另一面,是‘得不到救赎的人们在绝望中挣扎’。
江以桉直白点出她的想法:“我认为学长们已经将‘救赎’的主题演绎到极致,无论是复刻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都很难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而学长们真正想看到的舞台,想来也不是一味的模仿吧。”
那么,在江以桉心中,极致的破碎感是怎样的呢?
在[记录片]的结尾,节目组后期人员用文字留下疑问:‘究竟,苏霂队能否超越褚京择队呢?’
唰
舞台灯光一瞬间变暗,台下观众们的状态也从议论纷纷变为屏息安静。
视线所及是极致的黑。
变调的嬉笑、恶意的讥讽以电子杂音的形式比视觉画面先一步传入感官。
当舞台灯光亮起,黑白色调的极简设计晕染出复古风电影大片的叙事感。
以电子鼓点为节奏,被象征温暖的明亮灯光笼罩的13人,如被木偶师操控的人偶,又如折翼的天使,在后方大屏折射出的影子囚笼中机械舞动。
整体队形的走位不断变化,在阴沉、绝望的前奏变调中,拥有自我意识,试图摆脱控制的‘人偶’们不断挣扎。
前奏戛然而止,头顶温暖的灯光忽的黯淡,‘人偶’们静止不动。
后方大屏的背景变为陈旧的灰色调,大量红色箭头与黑色倒带的标志性符号交织。
由苏霂开场,白衬衣、黑西装,他的穿着打扮看上去与常人无异,脖颈上却戴着一个代表掌控与禁锢的黑色项圈。
是与褚京择不同的撕裂感低音,沙哑、锋利的唱腔与微光闪烁的眼眸、锐利的视线形成强烈攻击感,他的声音伴随抬手动作为开场歌词做导入。
首句歌词与第二句歌词之间有明显的停顿。
从苏霂的面部特写猛地向后拉全景,13人整齐划一的舞步,代表故事最初他们时时刻刻处在操控之中,意识麻木。
以悲伤抗争的基调,特写镜头随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在12人中依次传递,期间或低音、或高音的和声是点睛之笔,如影随形的附着在想要追寻自由的唱词中。
原曲中,Starlight《等不到黎明》的和声分散在不同成员身上,和声起到的是柔和、辅助的作用,而苏霂队的和声却不是这样。
清甜中透着一丝慵懒的病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