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大餐厅、茶室、健身房,这些怎么分配?”
他说:“共享空间由我们运营。装修、设备费用控制在物业费里。业主需要使用可以分时租赁。”
财务刘总监说:“如果业主不租,成本收不回来。而且,运营成本会很高。”
他说:“业主不租,那是物业运营能力有问题。成本增加、利润降低是肯定的,也是暂时的。”
营销副总说:“单套总价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目标客群能翻几倍,对成交有利。”
马总监说:“营销方案跟着调整。原来关于身份、圈子、投资的暗示性图片全部作废。新方案聚焦的亮点为传统文化滋养下像家一样温暖的邻里社区。”
他站起来转向我,“蒋茹,你有什么想说的?”
去年1月,我作为入职刚一年的设计师,挂名创主创之一,和龚博士,外籍建筑师,还有其他同事一起,也在为这个案子的定位举棋不定。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表达是外籍建筑师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家庭概念是我喜欢的。现代建筑的高科技是龚博士追求的。参与的每个人,或多或少把自己的喜好带入到项目当中。至于市场上大众的喜好,有人去研究,但最终都向现实妥协了。建筑为什么存在?到底该怎么做?价值在哪里?萧景年让我思考。但我表达不出我所想的。
我也站起来,“我完全同意萧先生的意见。”
萧景年脸上的霜化了,中气十足地说:“没问题大家行动起来!”
小张站起来,补充道:“在预售许可证下来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辛苦大家了!”
在场的几位站起来长吁一口气。他们脸上终于有了希望。
第121章 合作伙伴
二月才迎来的初雪静静下了一夜,仍然没有覆盖魔都的森林。
周一上午做好最后准备,全组一致要求黄睿请客吃午饭,名曰缓解紧张情绪。
确实够紧张的。龚博士把他老婆从巴黎背回来的压箱底的一年戴三次的围巾戴上了。张常杰竟然在午餐时间要了一杯酒压压惊。黄睿在席间接到他老婆的越洋问候电话,看来黄睿跟她说过这项目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流露出紧张带来的微小变化。唯独我没有。既没有吃特殊的东西,也没穿戴特别的服饰。而我家萧景年像消失了一样,不接电话也不给我打电话。
下午提前到达开标地点朗园公司总部。
朗园的办公司选址金融圈。夸张地占据高层的两层楼面,两层楼内自带专用楼梯。张常杰直感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黄睿说:“呸呸呸!哪有咒自己客户瘦死的?他们肥,我们才能吃饱。”
谣言和风波似乎没波及到这里。办公室超现代装修风格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办公室精英们超自恋的神情。
比如员工制服,尺码好像不约而同定制了小一号的,硬是要把B杯挤成C杯的效果,把一块腹肌绷出八块腹肌的视觉感。
比如员工对话,好像被统一试了魔法般, 三个汉字能说完的句子偏要夹一个英文单词,即便在厕所里也不放过,硬是把本土房地产公司憋成跨国海龟集中营……
没来得及深入研究朗园企业文化,轮到我们了。
第一排评标小组有位老者在跟着老吕做项目的时候曾经见过。 第三排一组人严阵以待,其中有我认识的朗园王副总、萧景年助理。中间第二排坐着萧景年、苏丹和马致远 。萧景年自始至终没和我对一个眼神,时不时和旁边的苏丹低声交谈。
评标小组很放松也很有耐心。讲解过程中我一直盯着曾经见过的那位评标小组成员,没遇到什么心理障碍。讲完方案后技术问答环节评标小组也出奇的细致耐心。整个过程出奇的顺利,使我的乙方受虐心受到空前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