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自居,成为天然的派系羁绊。

把学官独立于朝堂之外后,学官们升官到顶格也就是成为国子监祭酒,不能进入朝堂中枢,大大减少了以往士子考中后,拉师承分派系的举动。

今年潍县的县试考官,是从府城的府学派下来的,府学的学生都是已经取得秀才功名的士子,府学的学官监考县试的学子,参加县试的学子于他们没有什么师生之宜,相对公平公正。

为了辛盛的县试,宋氏特意把铺子关了两天,二十九留在家里帮辛盛准备备考的物品,这些事她都帮夫君辛长平做过好些回了,自然是轻车熟路的。

连县试穿的衣服,背的书袋,宋氏都是提前就置办好了。

为防止夹带,衣裳是不允许有袖袋、夹层的,不过书袋因为会被全部掏空检查,倒不禁止这个。

宋氏给辛盛做衣裳的时候,辛月没发表什么意见,通过最近宋氏给客人们定制衣裙,辛月已经发现了她的审美远远不及宋氏,专业的事应该由专业的人做,她一个外行就不去指手画脚了。

唯一能派上用场的,只是她脑子里跨越时代的见识罢了。

所以辛月只在宋氏给辛盛做书袋时指着晾在墙角的油布伞说:“娘亲,近日雨多潮湿,若给哥哥用绸布、棉布做书袋,要是赶上雨天,袋中书、纸、笔、墨怕是容易打湿,那做伞面的油布能隔雨隔潮,为什么不用油布给哥哥做个书袋,天气不好的时候背呢?”

宋氏听了觉得有道理,特意去卖雨具的铺子里跟老板买了几尺颜色素雅的油布,回来给儿子缝制书袋。

棉布、绸布都软,好缝制,但做出来的书袋也软,不成型。

这油布硬挺,宋氏缝制的时候特意用了最粗的针,也难以穿插,都靠着顶针才艰难的缝好。

不过虽然缝制的时候千难万难,最后做出来的书袋却给宋氏带来了惊喜。

这硬油布缝出来的书袋,方方正正,挺括有型,每个隔层放进去的物品都井然有序,不像之前的棉布绸布做出来的书袋,一提起来,里面装的东西就会都聚集着挤到一处互相贴近。

辛盛回家瞧见了这新做的书袋,本来还嘴里抱怨的说:“娘亲忙着铺子里的生意,已经够累了,我的书袋还能用,不用给我做新的。”

等宋氏把书袋往他肩上一挎,明明里面笔墨都装着,却不曾有一点拥挤,辛盛走了几步,低头打开书袋往里看,书袋里的东西各个都乖乖的待在自己的隔层里,半点没有挪动过。

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辛盛笑着说:“这书袋可真好用。”

44 ? 第 44 章

二月三十这日, 天还未亮辛姑母便起了,她轻手轻脚的穿好衣服去灶房准备朝食。

为了取个吉利的好兆头,辛姑母特意昨日睡前就揉好了白面, 今日早上好做状元饽饽。

原是先时有一科状元, 每日早起便要吃饽饽, 殿试那日早晨他一早便四处找卖饽饽的摊子,非要吃到了才去参加殿试。

后来他高中状元,这饽饽便被大家笑称是状元饽饽,为了沾他的文气和喜气, 每家有参加科举的考生,家里都会给考生准备一碗状元饽饽做朝食, 好图个吉利。

辛姑母刚做好朝食,不知道巷子里谁家养的大公鸡跳到了院墙上, “喔喔喔”的打鸣声传得甚远, 辛家众人被吵醒了一个接一个的起床出来。

辛盛穿着崭新的蓝色长袍坐到桌边, 端着饽饽吃时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身上的新衣。

因为怕惹他分心,家里绣铺的生意如何,大家并没有和他详说,只说一切甚好。

所以辛盛不知道这个月开业至今也就半月, 娘亲和妹妹就挣了一大笔银子。

他还对自己身上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