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月笑着问:“那不是与杨家的太老爷官职一样?”
“是,品级一样。”辛长平笑着点头,解释道:“只是山长是吏部主事,负责的是各地官员的考核评级升贬调任,我在户部会被安排到新建的田亩司,负责厘田分派,这百余年,朝廷也零星的从一些世家手里收回了部分土地,皇上有意开始实验性的分田给无地的百姓。”
说到这里,辛盛想起上回爹爹在信中说,能得中状元,是因为受妹妹的影响,做出的答卷合了皇上心意,便好奇的问:“爹爹,殿试的考题是什么?怎么还与妹妹扯上了关系?”
从殿试结束到今日,才二十来日,考题还没有传扬到潍县来,不过随着各地的进士归乡,想来考题很快就会散播开来,辛长平没必要瞒着自家人,便将考题是什么,以及自己如何作答都告诉了家人。
又说鹿鸣宴当日皇上又单独召见过他,问他:“辛爱卿可惊讶朕为何点你为状元?”
辛长平当然是惊讶的,会试能考上第五,就已经让他惊喜了,考上状元这等美事,便是做梦辛长平都没敢这么梦过,见皇上这么问,自是有意为自己解惑,便拱手低头说:“臣不知,天下才子甚多,臣自知天资不及,今得皇上点为文魁之首,臣万分惶恐。”
其实辛长平甚至想,难不成是自家那商行的股份,为自己换来了这个状元郎?
皇上好似看出了辛长平的心思,笑着问:“爱卿可是觉得朕被辛氏商行的股份收买了,用今科状元来投桃报李?”
辛长平被看穿了想法,尴尬得不知如何接话,不过皇上也不是有意要与他为难,见状便笑着说:“爱卿,科举是为国朝取士,朕不会在此事上行儿戏,辛氏进献股份,朕确实感动,可朕能封赏爱卿之女为县主,将来有机会也可以封她为公主,但绝不会将科举功名作为赏赐。”
辛长平听了皇上这番解释,却更加迷惑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不曾出过问题,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有天下文魁之才。
大概是辛长平眼里的疑惑与不自信太直白,惹得皇上笑出了声,他伸手向身边的随侍太监那里要来了一份厚厚的折子,递给辛长平说:“爱卿看完这份折子,就该知晓朕为何取中你为今科状元了。”
那折子看起来可有许多年头了,展开一看纸的边角都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应该很精心,油墨的字迹没有一点污迹,不过在看清上折子的人落款后,辛长平就没有心思琢磨这些了,因为那落款的名字是吴修。
吴修,字子明,曾是安州吴氏嫡支次子,从小体弱在家休养,不曾外出求学,还未及冠,先丧父,后丧兄,突然从及冠后要被分出去的旁支变成了嫡支唯一继承人。
他刚得掌吴氏宗族,便赶上安州大旱,不顾宗族阻拦,献出米粮无数助安乐县令活民。
因他的慷慨义举,安乐县无一灾民身亡,且得添多处水渠、深井,再也不曾因旱灾而受难。
因此被还是皇子的成帝看中,招入府为属官,后成帝登基之后便入朝为官,是国朝唯一一个不曾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却官至宰相的人,因他字中带明,且一生为官秉公持正,被誉为当世贤明,故世人皆称之为明相。
辛长平握着折子的手微微颤抖,这一刻他好似在与百余年前的大贤人隔空对话,从这长长的折子里,他窥见了贤人的所思所想,好似隔着百年的时光,却得了机缘被贤人亲自教导了一课,自己从女儿的言谈中得到的那丝灵感与贤人的救国之策竟有相似之处。
土地国有,四个字便概括了一切。
原来这才是当年成帝与明相进行土地改革的最终目的,土地国有,国存何时,民存何时。
只是光是从安州试点时,把世家多占的土地换出来,就引起了全天下世家警戒,这政策便被深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