殆尽,妻子为补贴家用每日刺绣不停,眼睛时常干涩流泪。
辛长平心疼妻子,坚决拒绝了宋氏供自己继续科考,便在第三次落榜后暂时搁置了科举。
为了生计,辛长平托书院里结识的同窗友人杨继学,才寻到这份体面的县衙书吏的营生。
之后至今,已有五年没再参加过科考,今年正好是第六年,又是乡试年了。
当年介绍他去县衙当书吏的同窗杨继学,是潍县县令夫人的族弟。
当年县令何大人孤身来此地上任,杨继学的家族是本县望族杨氏,杨氏族长得知何大人原配妻子因病去世,便亲自为何大人保媒。
【??作者有话说】
这周三不更新,周五继续更哈。
11 ? 第11章
杨氏族长言说自己族中有一女,十五岁时父母双亡,为了抚养未成人的幼弟长大,此女与未婚夫解了婚约,自愿留在家中不愿嫁人。
现今弟弟长大成家,姐姐却耽误了花信,如今已经二十二岁难寻婆家。
何大人一听,这女子倒是适合自己。
他妻子去世之前为他生下一儿一女,长女已经快十岁,儿子则已六岁有余,都是正需要人教导的年纪,尤其是长女再过个几年便得寻婆家。
世家大族都讲究丧妇长女不娶,他的长女若是无母亲教导,将来好婆家难寻。
自妻子去世后他出了一年妻孝,身边就没断过给他介绍继室的,只他毕竟是正经进士出身,一县父母官,也没人敢给他介绍和离的女子或是丧夫的寡妇。
尽皆是些十五、六岁正值花龄的少女,比他女儿大不了几岁,如何承担得起做母亲的责任。
而这女子,虽是未嫁之身,但年龄合适,又独自抚养弟弟至成人成家,定能帮他教养好一双儿女,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便欣然同意。
待杨氏女过门后,果然主动将何大人的一双儿女从何大人老家接到身边来,亲自为他们操持衣食起居,教导何大人的女儿如何理家治事,还把何大人的儿子送到杨氏族学附学。
后来杨氏女自己诞下龙凤胎,有了一儿一女依然处事公平,对原配的子女别无二样,因此极得何大人信重。
她开口说族里弟弟有一同窗中了秀才,才学不错但考运欠佳,乡试几次不中,以致家中贫寒无以为继,便想暂且放下举业求个营生承担养家之责。
何大人一听,觉得这辛长平是个明白人,能考中秀才才学已经可以了。
他见多了那些人到中年甚至白头花眼的老翁,在举业上不得寸进,却死活看不明白不愿放弃,一门心思只为科考,丝毫不顾家中妻子儿女如何谋生。
他往日里就看不惯这类人,年少时还曾写文讽刺,也不觉得这种人若侥幸过了科考得了官职,对地方百姓能是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