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女儿真是偷偷去找二皇子了,柳夫人还打算帮她遮掩一二,趁着柳康平还没发现,将女儿赶紧带回来。

可如今,柳夫人实在不知该如何是好,只好差人去衙门里叫老爷快快回府。

但好巧不巧,吏部侍郎蒋景同今日早朝突然被下大狱,吏部自然也乱成一团。

同样身为吏部侍郎的柳康平如何能走得开。

柳夫人只好紧闭府门,将柳如烟的院子看了起来。

*

一连七日,朝堂上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如同积郁的风暴前的静默,笼罩在每一个角落。

就连八月十五这一日,原本热闹非凡的中秋宴也变得异常宁静。

就连一直念叨自己的儿子的皇后,也未敢趁机再次提及此事。

直至八月十八这一日,淮南终于传来水患已过的消息。

朝中百官如释重负,纷纷松了口气。

然而,宣治帝并未如众人所愿,而是在看了几封密折后,沉下脸将英武侯和沈明远留了下来。

朝堂上百官心中思绪万分,不明所以。

只有太子站在最前方,面上不喜不悲。

然而二人进了御书房后,宣治帝却独自批阅起了奏折。

连坐都没有赐,沈明远微微有些不安,看向自己父亲。

但见英武侯十分淡然的站在那里眼观鼻鼻观心之后,自己也不由得冷静了下来。

没多久,二皇子来了。

素来淡定的英武侯也不由得心中一跳。

宣治帝见人都到齐了,又晾了他们半晌,批改完最后一份折子,才终于抬头看向三人。

英武伯到底年纪已经大了,站了这大半个时辰,背脊已经不如之前的笔直。

宣治帝十分满意,但转头看向了二皇子,缓缓开口:“子明,你可知叫你来所为何事?”

“还请父皇明示。”二皇子道。

宣治帝突然将手中的一封密折砸向了他,“明示?你看看你做得好事!”

“朕问你,你为何在两个月前就让人在淮南囤积粮食?你可是早就知道这次的水患,你究竟是何居心?”

二皇子面色未变,立即捡起地上的密折,看过后立即跪在地上。

那密折是大理寺李闽写的,写得???全是二皇子在淮南让人囤粮囤药之事。

最后还写到:由于暴雨,好多百姓今年怕是颗粒无收,臣已按圣上吩咐的,三日前将二皇子所囤之粮尽数送往受灾地区的县衙里。

二皇子来不及心疼自己五万两银子的粮食,立即解释起来。

“父皇恕罪,儿臣当时只是想学做生意,便想到了卖粮,但买完后一时没找到卖的地方,下面的人不会办事,这才...”

“啪!”

宣治帝重重的一拍桌子,怒斥:“逆子!到这个时候还敢骗朕!”

二皇子一惊,不敢再说什么,只小声道:“父皇息怒!”

宣治帝并未再理会他,转而将目光投向了英武伯父子。

他问道:“英武伯,你们可知赵南从蒋景同家抄出来的银子,比丁元基交代的要少了多少吗?”

沈明远心下一惊,心中忍不住打起了鼓。

圣上这是查到了什么?

英武侯沉声回道:“下臣不知,还请圣上明示!”

“不知?好一个不知?”宣治帝冷笑两声,“那要不要朕来告诉你三年前,蒋景同是怎么坐上这吏部侍郎之位的?”

宣治帝的言辞如同钢刀一般锋锐,直刺英武侯和沈明远的心头。

沈明远感到心跳异常急促,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但他依然强忍住不让自己表露出内心的惊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