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棍的小贩闲聊,嘴里念叨着“要是能听首邓丽君的歌就好了”。

那时候邓丽君的磁带在县城还属“稀罕物”,供销社偶尔进货,刚摆上货架就被抢空。

纪君善心里一动:他可以搞精神需求。

他又揣着钱直奔广州。

在广州的“清平市场”,他第一次见到成箱的磁带、录音机,还有花花绿绿的港台杂志。

一个戴蛤蟆镜的摊主告诉他:“邓丽君、刘文正的磁带最俏,北方人爱听。”

纪君善没敢多买,先批了五十盘磁带、十台“燕舞”牌录音机。

运回县城时,他没直接摆摊,而是找了县文化宫的老主任:“我想搞个‘音乐茶座’,租给年轻人听磁带,每小时收五毛钱,利润跟文化宫三七分。”

老主任起初怕“犯错误”,纪君善就翻出带来的《羊城晚报》:“您看,广州都开了几十家了,这叫‘文化消费’,政策允许的。我们只放健康歌曲,绝不搞靡靡之音。”

茶座开在文化宫的闲置仓库里,纪君善摆了十张桌子,墙上挂了几张电影海报,录音机一放,邓丽君的《甜蜜蜜》飘出窗外,立刻吸引了一群年轻人。

第一个周末就赚了八十块,老主任笑得合不拢嘴,主动提出把隔壁的仓库也腾出来扩大规模。

可磁带总有磨损,录音机也容易坏。

纪君善又动了脑筋:他在茶座门口摆了个“磁带维修摊”,五毛钱修一盘,还兼做“磁带复制”顾客带空白磁带过来,他用双卡录音机翻录,一盘收一块钱。

这个生意尤其火,有人甚至从邻县专门跑来复制,说比供销社买新的便宜一半。

……

大四那年,纪君善算了算总账:百货店利润十万,罐头代理提成八万,租车点和校园生意五万,国库券收益五万……加起来他的身价已经超过百万。

站在京大的湖畔,纪君善看着手里的存折,心里无比激动。

他知道,这百万不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