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部队是为了离后妈一家远一点。
现在后妈一样存在,根本矛盾并没有解决,更没必要回来。
许淮宁说道:“爷爷奶奶,我的工作不用担心,我打算自主择业。”
好歹活过了一辈子,别的不说,人生阅历有,不能说有前瞻性,至少做什么生意有市场她都记得,可以少走弯路。
许淮宁没上过正经大学,因为她偏科严重,理科是一塌糊涂,但文科又是出奇的好,尤其是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读,还给报社投过稿。
八十年代,也是文学作品雨后春笋的时代,许淮宁开店之余,也想尝试一下。
“你是想做小生意吗?”陆奶奶问,陆爷爷也放下报纸,摘下老花镜,听许淮宁怎么说。
现在,个体户还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特别是像陆家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有文化有地位,经济条件又好。
“我是有这个想法,自食其力,人活着才有价值。”
搞文学创作的事就先不提了,八字还没一撇,冒然说出去,要是写不出成绩,只剩笑话了。
陆奶奶的表情真的是一言难尽,她孙子是可是年轻有为的军官,找了个媳妇是普通女工她忍了;这要是再当个体户……回头怎么见老姐妹?
陆沉舟身边就有做生意的朋友,像王峻他们,见地不比他们差。
陈默同单位有个临时工,被辞退后直接做起了生意,现在是风声水起,让人改观。
“爷爷奶奶,”陆沉舟放下筷子,擦了擦嘴说道:“现在时代不一样了,省城那边,个体户已经能光明正大开店铺了,王峻做水果生意风声水起。前几天报纸上还不是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吗?”
许淮宁记得上一世1983年,第一批“万元户”已经登上报纸,开始宣传了;而再过两年,价格双轨制将让更多人看到经商的机会。
但此刻,陆家二老脸上明显写着不赞同。
“小许啊,”陆爷爷重新戴上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透着审视,“你在纺织厂不是做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做生意?"
许淮宁想起上辈子下岗时那种天塌地陷的感觉,沈明远的厂子又不争气(骗她的),她像个无头的苍蝇一样到处找工作,被各种人看不起。
这辈子她好歹是重生者,得为自己早早打算,女人不管什么时候,都要经济独立。
第18章 果然耳聋眼瞎
“爷爷,厂里现在已经开始实行承包制了,我算过账,我们车间每月的产量,如果自己接单子做,收入能翻两番。”
陆奶奶,“你这孩子,怎么尽想些投机倒把的事?”
“奶奶,”陆沉舟笑了,“您思想落伍了,现在不叫投机倒把,只要手续办妥了,这叫合法经营。”
陆奶奶被噎住,瞪了孙子一眼,处处拖她的后腿。
吃完饭后,许淮宁从军绿色挎包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两件做工精致的的确良连衣裙。
“这是我照着《海市服饰》最新款改的,袖口加了刺绣,夏天拿去厂里,姐妹们抢着要,这两件是我留给自己和问舟的。”
问舟是陆清平的女儿,自己为她准备也正常。
陆奶奶接过裙子,指尖摩挲过领口的梅花盘扣,表情松动了几分。
许淮宁知道老人退休前是高中语文老师,骨子里藏着对精致物事的喜爱。
“料子倒是好料子……”陆奶奶不由自主赞赏,“没想到,你还有这样的手艺呢?”
“女孩子嘛,打小就喜欢漂亮衣裳。”
许淮宁上一世找工作处处碰壁,痛定思痛去学了裁剪,可那个时候,个人做衣服的很少,都是去商场买,当时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