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2 / 2)

7年,如果他和泛海依然还都活着的话, 他就再写下个25年。

该记者还对经鸿他们说, 本书不会吹捧、吹嘘, 那与他的本意相违背。他会完完整整地还原与评价围绕泛海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比如泛海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挣扎、身上的争议、负面的批评他希望能借这一套书,借数家企业的发展, 让读者们更加了解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了解那些产品、那些需求,也了解那些竞争、那些龃龉。整个行业狼烟四起, 各大公司合纵连横,而精彩纷呈的故事下是整个行业的25年。聚光灯下,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有特殊性, 独一无二。

经鸿其实无所谓,将这事儿给经海平以及蒋梅来决定。

也许因为病过一场, 经海平的心态其实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次,对“总结泛海的发展史”, 他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这财经记者文笔很好、观点成熟,经海平似乎也希望泛海集团的这25年同时也是他自己的这25年, 被整理成一本书。毕竟, 泛海与他, 早已互相楔入骨血。

于是经鸿答应了。

“经总,”财经记者道,“对近5年,也就是2017年到2022年的这五年,我这还有很多问题必须得采访采访您。我整理一下采访大纲,咱们之后再约个时间,您看怎么样?”

经鸿说:“行。”

至于之前的那20年,对方采访的对象自然是他的父母。

对方又道:“那,我如果需要再采访一下泛海的其他高管,比如某个产品的负责人或者某个产品的提案者,也希望经总行个方便哈。”

于是经鸿又说:“行。”

为了父亲的期望,他自然愿意做到最好。

两星期后那位记者的采访提纲就发过来了,非常长也非常细,经鸿坐在餐桌前面一行一行地看下去,手指滑着电脑触屏,骨节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