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她身后跟着面生的夫人和女娘,他又屈身行礼,恭敬而温良。
半躬的脊骨如映水弯月,容止端净,衣袍带香,一举一动都彰显世家公子的风仪。
何年挪开视线,漫溢的往事如潮水短暂浮现,又褪了回去。
她心中只有欺骗和利用他后,饱胀的心虚。
郭夫人见她神色不好,待宋檀离开后,熟络客套道,“宋郎君瞧着,很是礼数周全的模样,怎会冲撞了四圣真君呢?”
何年苦涩笑笑,“是啊,好端端的玉像,居然就这么裂了...”
几人朝着外面走去,何年主动提及将军府的赏荷宴,邀请郭小娘子前往。
郭夫人爽朗应下了,何年却注意到郭小娘子自宋檀出现后,双颊上的红晕就没消失过,听闻邀约,眼神躲闪着,睫毛挑起皓影,荫着浓重的心事,却识礼懂数的躬身道谢。
何年这才意识到,她过去总觉得郭小娘子‘一问三不吱’,并不与她亲近,许是还有其他缘故。
她敛下疑虑,在大昭寺外与郭家母女告别。
马车驶离红砖青瓦的巷道后,她遥遥瞧见,大理寺和巡检司的人,朝着这边赶来。
哥哥跟在大理寺卿李仕汝的身后,她不敢开口唤他,掀下帘子,先回尚书府了。
遇刺的事情,家中已经知道了,她再三安抚良久,才止住了母亲的啜泣。
两位嫂嫂听她说起当时情景,也吓得拍胸不已,大骂北梁人嚣张至极。
何年喝着茶,与家人闲话家常,暗暗用余光,打量站在人群里,隐去存在感的三娘。
十七岁的女娘,与她目光对上了,莞尔一笑,温柔娴静,转眄流精。
何年回想起二人上一次见面,还是出阁前一个月,三娘喜好种花,给家中每人都送去了新培的菊花,分给她的那盆云霞色秋菊,被她随手扔在院子里,沐浴天光月色,居然活得枝叶昂扬。
何年记得,沈初照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个妹妹时,说她是温吞没骨头的性子,幼时无论如何与她较劲挑衅,都如一拳打在棉花上。
她不气不恼,也不与人争先后。
后来南下逃亡路上,见惯生死,想到三娘嫁给外放的录事参军,还将姨娘接在身边孝敬,素来看不起她那种低眉苟延的活法,竟是她见过*的女子中,活得最安稳妥帖的一个。
沈初照形容这种活法为‘生死如泥’。
不是佛经中那种,‘众生陷溺在生死的泥沼中,难以出离’的意思,而是指女子身不由己,活不成山间月云中碧时,那便随分行事,安于生活本身。
如此,反而不至于如自己这般,陷入‘未得真觉,恒处梦中’的悲惨处境。
何年和三娘相视一笑,大有泯去恩仇之意。沈夫人心里那颗石头,这才真的落下了,也露出发自真心的欣慰笑容。
何年自然知道,天长地久的爱护中,沈夫人对三娘,早就生出了母女亲情。只是,她如今不在意这些,也就不会拈酸吃醋,难过介怀了。
父亲和兄长们不在家,她们娘几个在母亲的小院里,热热闹闹的用着午饭。
等到日头西斜的时候,何年才起身回将军府。
而宋相的小儿子,冲撞四圣真君的造像,导致玉像破裂的事情,也在京中传开了。
一同流传的还有亦真亦假,添油加醋的传言,说宋相一家,定然做了对不起亡灵的事情,才会这么多年,不敢进大昭寺进香。
所以,宋小郎君初入往生殿,就惹来真君降怒。此乃邪祟入神庙,不得允纳之兆。
何年听闻侍女们打听来的消息,皱了皱眉,心中疑虑更深了。
知道李信业在书房处理公务,她遣散侍女,亲自进内厨房,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