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大学,是她跳出既定命运、改变未来的唯一,也是最关键的跳板。
拖拉机突突驶进县城。
七十年代的县城,远无后世繁华喧嚣,却充满时代的独特生机。
街道不算宽阔,多是砂石或石板路。两旁是灰扑扑的砖瓦房或土坯房,间杂几栋刷着白灰的“高楼”。
墙壁上刷着鲜红醒目的标语。
行人衣着多是蓝、灰、绿三色,行色匆匆。偶有自行车按着清脆铃铛驶过,引来侧目。
供销社门口排着长队,空气里弥漫着煤烟、尘土、食物和混合的生活气息。
这车水马龙、带着浓浓时代烙印的场景,与王玉娇记忆完美重叠。
王玉娇跳下车,谢过白师傅,约好下午返程的地点和时间县城西头的国营包子铺门口。
白师傅爽快应下,突突开着拖拉机走了。
王玉娇的目标明确县图书馆。
她要购买高考复习资料,昨天软磨硬泡,终于从母亲张琴兰那里要来了二十块钱“巨款”。
这在村里几乎是一个壮劳力一两个月的工分收入。
张琴兰虽心疼,但架不住女儿信誓旦旦说要考大学“光宗耀祖”,最终咬牙拿了出来。
王玉娇向路边一位挎菜篮子的大姐问路。
大姐非常热情,详细指路,怕她找不到,恨不得亲自带过去:“大妹子,顺着这条道一直走,过俩路口,看见个红大门院子没?那就是!门口挂着牌子呢!可好找了!要不……大姐领你过去?省得走岔了!”
王玉娇连忙笑着婉拒:“谢谢大姐!您说得太清楚了,我肯定能找到!不麻烦您了,您快去忙吧!”
她再三保证,热心大姐才一步三回头地走了。
这年代人的淳朴热情,让王玉娇心头一暖。
果然,顺着大姐指的路,她很快找到了挂着“郑县文化馆图书室”牌子的地方。
里面光线有些暗,书架上的书不算太多,但也分门别类摆放整齐。
管理员是位戴眼镜的大姐。
王玉娇说明来意,想找高中复习资料。
大姐推推眼镜,打量她一下,指着一个靠墙书架:“那边,有几本旧的数理化自学丛书,还有些习题集,你看看有用没。新书……得去新华书店碰碰运气。”
王玉娇谢过,走到书架前仔细翻看。
书都很旧,纸张泛黄发脆,有些书页破损,内容也是早几年的版本。
她挑挑拣拣,选了两本相对完整的数学和物理习题集。
价格不贵,一本才几毛钱。知识无价,但承载知识的书籍,在这物资匮乏的年代,也着实不便宜。
王玉娇离开文化馆,直奔县城中心的新华书店。
书店里的人比文化馆多不少。
玻璃柜台后,书籍摆放整齐。
王玉娇一眼就看到了心心念念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崭新的,散发着油墨清香!她心头一喜,连忙请售货员拿过来。
仔细翻看,这套书后世看来虽基础,但对恢复高考没几年的考生来说,绝对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同志,这套书怎么卖?”王玉娇问道。
“这套啊,”售货员是个年轻姑娘,态度尚可,“一套六本,八块五毛钱。”
八块五!王玉娇心里咯噔一下。
这几乎是她带来钱的一半!但她没有犹豫:“麻烦您给我拿一套。”
她又仔细看了看柜台,发现还有几本高考模拟试卷和解析,价格也不菲。
咬咬牙,她又挑了两本最实用的。
加上之前买的旧书,算下来,张琴兰给的二十块钱,真的只剩几毛了!刚够回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