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对着空气深呼吸,良久,气息才缓了下来。
那工部郎中叶远达才得到召见,赶紧整理了衣服,低头恭敬的进到偏殿来。
李玥瑶上首坐着,见一肤色黝黑,年过四十,留着山羊须,穿着色官袍的人走进来,恭敬行礼。
“臣工部郎中叶远达,见过晋阳大长公主殿下。”
“免礼。”
叶远达刚站定,李玥瑶又开口道:“叶郎中,坐着说话。”
叶远达方才见识了李玥瑶的威力,找了个距离最远的位置坐下。
也不敢坐实,只是坐了半个屁股,上身挺的笔直。
“听说你是江南道人?”李玥瑶清清嗓子,温和开口道。
“回大长公主,臣乃江南道苏州吴郡人士。”
“嗯,吴郡户七万六千余,人口六十四万,是个富饶之地,丝绵,八蚕丝,柑橘,藕,都是贡品。”
叶远达听李玥瑶对自己的家乡如此了解,嘴角微咧,似是笑了一下,心下放松不少。
“殿下说的是,吴郡乃鱼米之乡,比之其他地富庶了些。
除了殿下说的,还有肚鱼、白石脂、绯绫,都是比较出名的。”
李玥瑶见着叶远达提起吴郡,面上稍有微笑,就知道此人定是十分爱自己的家乡。
“嗯,听说你在吴郡当地曾为官几载?”
李玥瑶示意翠微给叶远达上茶。
“是,臣在吴郡做过五年郡守。”
“那就说说你做郡守时,吴郡的情况?”李玥瑶笑道。
“臣做郡守时,基本上还算是风调雨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百姓总能填饱肚子。
但是吴郡沼泽之地颇多,鱼鳖鼋鼍频出,有些时候还是会伤到人的。”
李玥瑶听了又问:“你做过五年吴郡郡守,又做了苏州别驾五年,最后才到工部任职。
算上去是在苏州一地,任职十年,这十年内水患频繁吗?”
叶远达听了笑道:“回殿下,臣乃是吴郡人士,从小在那儿长大,大大小小水患不知见过多少。
臣任上十年,每年都有夏汛,但汛况大小不一。
其中先帝元载十五年,江南道水患严重,那次吴郡,江宁郡,新定郡,三郡,三十二县同时受灾。
朝廷当时派了,诚亲王前去赈灾。”
李玥瑶听了笑道:“哦,我那老王叔当年是去过江南道赈灾。”
叶远达逐渐放松,笑道:“是呀,臣当时在诚亲王手下做事,十分仰慕老王爷的风采。”
两人说了两句诚亲王,李玥瑶接着问:
“嗯,既然你也赈过水灾,那就讲讲你的心得?”
叶远达自从听到陛下召见,就一直在琢磨,心下忐忑不安。
这进来一会儿听晋阳大长公主一直在问自己家乡,便知晓这是要点自己的将。
方才边说话边想自己当年赈灾的事宜,见现在终于说到正事儿上了,便道:
“既然殿下问起,那臣就班门弄斧了。”
随即,叶远达讲了治水十策和赈灾十策。
李玥瑶听了直点头,叶远达一看就十分有基层经验,对于当地的民生,民情都了如指掌。
就比如,其中一条说到,要在河堤上或者两岸种植树木,用以防止水土流失,起到加固河堤的作用。
这让李玥瑶侧目,这哥们儿想法很超前啊。
李玥瑶听了半晌,将朝堂上整理出来的治水册子给了叶远达。
“陛下的意思是,此次岭南水灾派你去赈济,这是以往治水经验,被整理成了册子,你可以参考。”
叶远达听了站起身来,恭敬行礼道:“臣领命